高建群:游牧文化与中华文明之五
文章目录
缘由:人类文明史同人种与文化等混杂交融的意义。按照人种学家为大家提供的说法。中国长江以南的人是马来人种,中国长江以北的人种是蒙古人种。当然一个种族的链条,从三百万年前走到今天,它早已混血。更何况请多的古游牧民族消失在历史的路途上了,人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血液如今在现代人,在你我他身上奔流着:马克思说,民族交融是历史进步的一种动力。其一:西域以及中国的大西北曾经是一个大洋。这个洋叫准噶尔大洋,现在中国大西北,现在的中亚五国,土耳其、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当时正是大洋的一部分。大约在一亿五千万年到三亿五千万年以前的侏罗纪时代,地壳涌起,喜马拉雅山系横空出世,水被赶走了,洋底露了出来。这洋底最初是一块的,后来在伟大的造山运动中,一座横贯东西的大山出现了,这就是天山。天山的隆起,将洋底一割为二。北面的那块洋底,人们叫它准噶尔盆地,而盆地中间包着一个大沙漠,沙漠叫古尔班通古物大沙漠,南面的那块洋底,人们叫它塔里木盆地,盆地的中央亦包着一块大沙漠,那沙漠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从大洋到大沙漠,使人想到哲学意义上的水火不相容,水火在一定条件下的互变转化。水是散热的,沙漠是聚热的;类似春节过年,一年之终最寒冷,但是由此开始人们最热情高涨地过好这个春节,有着万事开头难的思维,有着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叹。伟人的诗词:飞雪迎春到,风雨送春归的逆向思维)。在大洋与沙漠之后,地质变化没有至此完结,还是大自然的活动。那洋底大约积淀了许多的黄土,这时候有西北风来了,于是黄土铺天盖地、纷纷扬扬,向东南抛撒,由风力大力、距离远近形成了戈壁、沙漠与黄土不同地域差异。而黄土粉尘长期的风吹雨打河送,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广、土层最厚,以及某种程度上言,直接影响这个五千年文明的产生与不断的重要因素的覆盖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内蒙、河南局部的西北黄土高原。历史文化的厚重一定有地质条件的厚重做基础的。为了具体感受黄土高原的情感意义,高先生一方面进行技术方面的动作,可以直接参加钻井队钻探黄土层的活动,一方面查找资料进行研究探讨。他发现,因为河水冲刷,本来应该在理论上由风吹河送的黄土层,应该在秦岭北坡的土层最厚,然而因为渭河与黄河的冲刷,让曾经很厚实的黄土层,曾经有二三千米之厚的渭北高塬地带,水土流失严重,故反而距离较近的兰州近郊,它们那儿的黄土层最厚,曾经看见过具体的测量数据,达五百米以上。高先生在享受大自然力量,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力量同时,也感受到人类主观力量的巨大,正是这深厚的黄土高原,为后世的人们粉墨登场进行社会活动、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最富有营养、最合适条件的舞台,而人们正是应用大自然良好的自然条件,加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努力,共同创造着地球上物质与精神文明,人们由此在百万年之间在大自然提供的舞台上尽情施展人们的才华。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