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逝去的爷爷(我爷爷曾是地主)
文章目录
我总是问爸爸,爷爷长得什么样子?他摇摇头:“不记得了,只记得爷爷很高大。”爷爷被枪毙那年爸爸才十三岁。爸爸记得,1950年,爷爷曾经想下药毒死一家人,后来被人发现。
爷爷共有三个老婆,老大老二都没有生儿子,后来去了我奶奶。奶奶是贫苦人家出生,在邻村一位地主家当佣人,后被爷爷看上。在村里,她经常送东西给贫穷人家。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
爷爷奶奶的乐善好施终究还是好心有好报。
爷爷过世后,一家人食不果腹,不得已,大伯让爸爸出去乞讨。
我问爸爸,从一个小少爷变成乞儿,心里会不会很难为情。
“那时候,哪里顾得了这么多,能吃饱饭就不错了。”
乡人见到爸爸,都知道这是二十八爷的儿子,叫他进门,先盛碗饭给他吃,然后送上红薯和米之类,让他拿回去给家人。后来,爸爸又去给曾经在爷爷家当长工的人家里当长工。“那是一位哑巴,对我很好。”尽管如此,爸爸每天帮忙看牛的同时,要砍五担柴。
然而,地主的子女在老家的艰苦生活似望不到头,爷爷的几个子女纷纷外出讨生活。大姑姑嫁人去了广州,二姑姑嫁人去了江西,爸爸也跟着二姑姑来到了江西。1958年,爸爸去广州投奔大姑姑,却正好遇上姑父被打为右派。姑父的爸爸是当地法院的院长。我想爷爷和他一定常有往来,才会将在他家做佣人的奶奶娶回家。刚刚在广州落脚的爸爸因为无法落户口,便参加考试,考回了湖南常宁六中。
初中三年,对于爸爸而言,应当是最意气风发的三年。他会吹笛子,又会打篮球,颇得女同学的喜爱。他说,他曾写过一篇《看了董存瑞电影的感想》,赞美董存瑞死得值得,这篇文章在全校发表,便有女学生给他写情书。家庭出生在这三年也未给他带来任何麻烦。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偿还苏联债务,全国粮食紧张。在学校的爸爸开始吃不饱。:“我们就去山里挖红薯吃。”读完三年,因为饥饿,无心向学,爸爸回到江西种田。
此后,国内的形势也越来越紧张,留在家乡的大伯,开始被人批斗,被打,罚跪。在我的记忆中,大伯身形高大,但一直都是驼着背,不停地咳嗽。二伯伯在家受不了,乘着江西西华山钨矿找工人的机会考上了工业劳动大学,离开了故乡。爸爸说,当年,有人跑到田尾去调查二伯伯的出身。爸爸送那人离开时,偷偷地把大姑姑寄回家的全国粮票送给他。就这样,二伯最终也离开了故乡。
后来,爸爸下放到江西泰和都碑林场,在那里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当时什么三查运动,出身不好的人,人人要过关。”地主出身的爸爸被拧出来游街,一同下放的知青被煽动起来斗地主后代。“他们说我写反动日记,根本没有的事。操他娘,差点被打死。”爸爸说着说着,忍不住骂起来了。
终于被打的受不了了,一天晚上,爸爸和另一位地主后代逃出了林场。“遇山过山,遇水过水。”林场的人点着火把追上来,爸爸在河里躲了一晚上。
“你当时怕不怕?”
“哪里还知道怕,什么都不知道。”爸爸说,当时如果被抓,肯定会被乱棍打死。
第二天,他继续逃命,但是,命运就像一个迷宫,有时候,怎么走都走不出去。爸爸走着走着,又走回到了林场,被人发现,绑了回去。他心想,这下子肯定没命了。不想,上头突然来了命令,不允许再斗了。于是,爸爸就这样“捡回一条命”。文化大革命期间,爸爸就在江西泰和种田,前后一共18年。“土改政府枪毙了很多人,文革打斗死了很多人。”听外面的人说,当时赣江的水都是红的。
在农村的知青年龄渐大,却找不到老婆。“你有没个家,出身又不好,谁嫁给你啊。”爸爸说,当时知青队的女孩子都往外家,而当地女孩即便喜欢知青,也不愿意嫁给他们。
眼看着爸爸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家人着急了,让他回老家找一个媳妇。他便在二伯的介绍下,到邻村相亲。对方也是出身不好,父亲差点被活埋,一心想着逃离苦海的姑娘和爸爸只见了一面,就同意了,这就是我的妈妈,另一个由自幼便看尽人情冷暖,尝尽人间百态的农村姑娘。
2007年我第一次回老家后的那个晚上,姑姑给我打个电话,让我给老家的几户人家送点钱。第二日,我只得再次回一趟天子江,按照姑姑的吩咐,给几家远方亲戚每家送上一百,最后一户是村头三十一爷家的住户,堂哥说,这家人如今最穷,只能吃低保。曾经气派的地主屋已经快倒了,却无钱翻修。爸爸说,如今,村里有出息的仍然是那些地主的后代,那些曾经分得地主田地屋产的贫农,如今后代也大多在外打工。
然而,虽吩咐我尽到礼数,第二年清明来到常宁的姑姑却拒绝回老家看一眼,她总说,那里的人太坏了。到底是怎样的坏让80多岁的姑姑至今仍不肯原谅?!
妈妈和爸爸结婚后的一晚,她梦到了爷爷,戴着一顶帽子,穿着长衫,对她说,你不要嫌弃我儿子,他以后有好人做。从未见过爷爷的妈妈描绘的梦中人真的就是爷爷身前的模样。30多年前只是流泪的爷爷到底放不下小儿子这块心头肉,临走前,他该有多少话想对家人说。一等就是30年,终于看见儿子成家了,将曾经常伴左右的儿子托付给下一位。
旧社会的地主真那么坏吗 ?
凡是在国内度过童年的人,大都记得《半夜鸡叫》中的这个恶霸地主。他为了催促长工们早起去干活,半夜三更偷偷摸摸趴到鸡笼子里学雄鸡打鸣,引起雄鸡纷纷啼叫。鸡一叫,长工们便不得不提早起床。周扒皮凶狠贪婪地残酷剥削雇工的故事让年少的读者们无不义愤填膺,在新中国诞生后的几代人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不过,周扒皮的原型系今大连瓦房店市阎店乡一个姓周的地主。据当地的老人说,他虽然有小地主刻薄、吝啬的通病,但没有听说过半夜鸡叫的事情。
文学创作当然是允许虚构的,但作为反映现实的作品,无论怎样虚构都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否则就成了胡编乱造,《半夜鸡叫》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哄哄小孩子和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可以,却骗不了亲身经历者和历史的知情人。《佛怀煽仇录》的作者陈沅森先生从小生活在农村,熟悉地主的生活,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他说,!就拿姓周的小地主来说,他真的会半夜三更趴到鸡笼子里学鸡叫吗?不会的。要叫,躺在床上叫就是,声音可以传过去嘛。笔者小时候居住在农村,偶尔醒得特早的日子,听到远处的雄鸡打鸣,叫声由远及近,最后,邻居家的雄鸡、自家的雄鸡都跟着叫起来。。。。。。远远地学鸡叫,即使学得不十分准确,由于距离远,雄鸡听不分明,可能跟着叫;趴在鸡笼子旁边学鸡叫,它听得分明,是人在叫,反而不会跟着叫了。 这道理是十分明显的。
!课文里还描写姓周的地主打开鸡笼子,划火柴去照。。。。。。这些愚蠢行动惊动了鸡,它也不会开口打鸣了。 只要稍微想一想,就知道这些细节是虚假的、捏造的:学鸡叫不必趴到鸡笼子旁边,也不用打开鸡笼子去看,熟门熟路要划什么火柴?
!就事论事,即使你把长工们早早驱赶到地里,自己不跟着起早去监督,长工们躺在田头怠工,你有什么办法?
!那时候的地主,需要雇佣几个长工的,一般先雇佣一个比较能干的长工头。总体任务交下去后,每天由长工头分配其他长工干活,根本不用东家操心。当然,长工头的工价比一般长工高。笔者务过农,做过工,深深知道活在手里这句话的分量,如果对着干的话,工人和农民自有千百种方法可以消极怠工。因此,用欺骗、压榨的方法,东家和长工是不能长期相处的,最终吃亏的必定是东家(田里没收成)。小气、吝啬的地主是有,但一定得适可而止,如果太厉害,吝啬的臭名远扬,就没有人上你家来打工了。
!那时候的地主,一般采用笼络的方法稳定长工,例如,初一十五打牙祭(吃肉),逢年过节送粮食、衣物,有急事允许请假,年终结算时另外暗中给红包。。。。。。用这些手段来挽留那些老实本分、肯干活的长工。
!那时候,许多地方闹土匪,地主们都吓得鸡崽子一样,小心谨慎,生怕惹祸。他们夹紧尾巴做人,树叶子掉下来都怕砸破了脑袋,哪里还敢欺压农民?他们大多以慈悲为怀,乐善好施。叫花子来讨米,总是一碗碗米打发,绝对不让他们空手而去。不要小觑了叫花子,其中就可能有某股土匪的眼线,如果轻慢了,说不定哪天晚上来一帮手执刀枪的蒙面大盗,把家里抢得精光。。。。。。地主们连叫花子都不敢轻慢,哪里敢得罪长工?
!姓周的小地主,要是真的敢于半夜学鸡叫,克扣和压榨长工如此厉害,他早已一败涂地,甚至家破人亡了。 高玉宝毕竟太嫩,编造谎言,漏洞百出,不堪一驳。!
尽管出于政治需要,千方百计往!地主阶级!头上泼污水,但历史的真象有时仍会在不经意中泄露出来。陈沅森先生就曾讲过文革中的一件趣事:
!极左年代,许多中、小学的工宣队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请来当地土改根子当过长工的老贫农来学校作忆苦思甜报告。老贫农在讲台上讲着讲着,忘乎所以,话题突然走偏,手舞足蹈地说:有人说地主坏,但我看也有好地主,我那东家对我就特别好,每年都送我十多斤腊肉过年,吃得嘴巴流油。不像1960年过苦日子,饭都没得吃,差点饿死了。。。。。。
!工宣队一听,不对头,老农民在忆苦思甜,对他使眼色,制止不住,只好上台救场,抢过麦克风对同学们说:老贫农讲累了,下去休息休息,我跟大家讲一讲地主是怎样压迫剥削农民的。。。。。。说着,便把老贫农撵下了讲台。
!那个年代,如果是出身不好或有历史问题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中说地主的好话,作!反动宣传!,会立即打成反革命,判刑坐牢,甚至还可能枪毙。但那老贫农是土改根子,讲的又是实话、真话,奈何他不得,只好不了了之。!
既然精心塑造的!地主阶级!的形象完全是虚假的,那么真实的地主又是怎样的呢?
其实,只要翻开历史的卷帙查一查,只要找到上了年纪的老人问一问,你就会明白,1949年之前,大多数农村尊称土地和财富较多的人为!财主!、!老爷!。佃户(租种土地的农民)和长工,则尊称土地的主人为!东家!。那时候,虽然也有!地主!这个词汇,但除了酒宴上!略尽地主(本地的主人)之谊!的客套话之外,寓含的是尊敬、崇拜与羡慕,绝对不含贬义。
总的来说,地主中有好人,也有坏人,但绝大多数都是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的好人。当然,象任何一个社会阶层一样,许多地主也都是集优缺点于一身,比较复杂的人物。他们的个性、作风、处事方法,无一不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风俗习惯息息相关。每一位地主身上,既有着许多儒家道德的传统优点,同时也沾染了不少社会流行的恶习。拿刘文彩来说,他既有着慷慨兴学的美名,不少济困扶危的义举,但也有吸鸦片烟、玩女人、讨几房小老婆等当时有钱人的通病。
从地主的土地和财富的来源来看,大体有以下三种:一是祖上传下来的家业。二是在外地做官、经商发了财,回乡兴家置业,购买大量土地,成为地主。三是勤劳俭朴,聪明好学,善于经营,在本地被称为!田秀才!的能干人,一辈子省吃俭用,有点积蓄便买田,土地渐渐增多,慢慢上升为中农、富农。。。。。。积攒土地最多的,达到中、小!地主!水平。当然,也有靠欺行霸市、高利盘剥而上升为地主的,但这种人只是极少数。另外地主土地、山林、房屋等不动产,在交易、过户的过程中,都是签署了契约,按章缴纳了税负,并由当时的政府主管部门颁发了权证,既是公认的,又是合理合法的。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