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与郑国渠
文章目录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都很重视修建水利工程。或修筑堤防,或开凿运河,或兴建灌溉、排涝工程。例如:刊沟(吴)、鸿沟(魏)及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这些工程的修建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业、交通的发展。
其中主要是开凿运河。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闲。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闲。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这些运河的修建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蒸蒸日上。秦昭襄王在位末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了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都江堰。都江堰的落成,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对当时秦国的农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工程,秦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粮食供给问题,使秦国的强盛国力获得了物质保障。
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其时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此举适得其反,促进秦国更加强大。《史记·河渠书》记载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它落成后,农业迅速发展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
都江堰和郑国渠的落成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从秦王政十七年至二十六年,先后用了十年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统一了天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秦始皇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这些水利工程对秦一统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相关资料整理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9-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