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廷华 出自《CAPITAL资本才俊CEO》选段lt ;brgt ;  每一个文艺青年,似乎都曾思考过诗与远方。lt ;brgt ;lt ;brgt ;  想来阿北也曾是这类青年,又或许,现在也是。lt ;brgt ;lt ;brgt ;  豆瓣,由杨勃在北京豆瓣胡同创建,2005年3月6日正式上线。lt ;brgt ;lt ;brgt ;  昨天,2019年3月6日,恰好是豆瓣的十四周年。lt ;brgt ;lt ;brgt ;  lt ;img original等于!http :img3。laibafile。cnpm306297271。jpg! gt ;lt ;brgt ;lt ;brgt ;  尽管未得到哪个官方认证,但目前的豆瓣,是国内书籍、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方面评分最有权威性的社区之一,又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没有之一。lt ;brgt ;lt ;brgt ;lt ;brgt ;  物理学博士lt ;brgt ;  文艺青年 lt ;brgt ;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网名叫“阿北”的杨勃并非IT圈大佬。16岁就因为物理竞赛一等奖被保送清华的杨勃,后来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于痛苦中取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lt ;brgt ;lt ;brgt ;  “我学的是物理,但中学起我就很喜欢编程序。读研究生时很痛苦,想转到文科去,因为我的朋友们都是文科生。”lt ;brgt ;lt ;brgt ;  杨勃在成为文艺中年时,曾这样回忆起自己前二十年的人生。lt ;brgt ;lt ;brgt ;  本来应该成为物理学博士的杨勃,在决心做网站的刹那,脑海中大概也曾闪过他在1983年,正读初三时,在苏联计算机上跑程序的画面吧。lt ;brgt ;lt ;brgt ;  lt ;img original等于!http :img3。laibafile。cnpm306297272。jpg! gt ;lt ;brgt ;lt ;brgt ;  所以,杨勃知乎账号的自我介绍中那一句“不想当CEO的程序员不是好产品经理”,不如说是“不能读物理学博士的CEO不是好文艺青年”更为恰当。lt ;brgt ;lt ;brgt ;lt ;brgt ;lt ;brgt ;  文艺青年lt ;brgt ;  CEOlt ;brgt ;  在豆瓣网诞生前,杨勃最后一个职位是快步易捷(主营物流软件)的CTO,但因为4年后快步易捷仍未能“快步易捷”,于是杨勃决定创业。lt ;brgt ;lt ;brgt ;  实际上,杨勃最早想要创建的网站并非豆瓣,而是个叫“驴宗”的自助旅游类网站。但在朋友建议之下,杨勃还是选择去做读书人的生意。lt ;brgt ;lt ;brgt ;  毕竟那是14年前,杨勃34岁,按照现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新年龄分段,当时杨勃姑且还算是文艺青年。lt ;brgt ;lt ;brgt ;  lt ;img original等于!http :img3。laibafile。cnpm306297328。jpg! gt ;lt ;brgt ;lt ;brgt ;  于是,一半代码都在星巴克写成,名为“豆瓣”的书评网站就此上线。lt ;brgt ;lt ;brgt ;  在豆瓣网正式运营后近一年内,网站编程工作仅由杨勃一人负责,第一笔天使资金则是朋友梁文道的2。5万美元,甚至杨勃还要自写书评来为荒芜的豆瓣填充内容,尽管一开始被这片荒原吸引来的用户极少,但用户粘性却极高。lt ;brgt ;lt ;brgt ;  当然,杨勃作为一个有野心,或者说有梦想的文艺青年,他自然不能忍受这样缓慢的用户增长速度,于是便开始在《读书》、《万象》等杂志上投放广告——理所当然的收效甚微,毕竟那是2005年,这些杂志的受众是否会上网都是个问题。lt ;brgt ;lt ;brgt ;  尽管很多人都以为豆瓣是深耕于小众文化所以才能发展壮大,但其实真正让豆瓣开始发展成庞大社区的,并非这个社区内的高质量书评,而是一个比价系统:lt ;brgt ;lt ;brgt ;  lt ;img original等于!http :img3。laibafile。cnpm306297330。jpg! gt ;lt ;brgt ;lt ;brgt ;  这个比价系统将互联网各大书城正品图书售价收录,进而方便用户挑选。不知是刻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正是这批被比价系统吸引而来的用户,将豆瓣推入飞速发展阶段。lt ;brgt ;lt ;brgt ;  在用户数量经过一轮激增后,杨勃也顺势与卓越、当当等各大网上书城的合作,靠着广告推广维持经营。事实上,根据后来杨勃对豆瓣最辉煌时刻的描述:lt ;brgt ;lt ;brgt ;  “豆瓣网的每十次点击便会促成一次购买行为”。lt ;brgt ;lt ;brgt ;  而达到这个成就的成本,仅仅只是杨勃与朋友们共同投资的二十余万。lt ;brgt ;lt ;brgt ;lt ;brgt ;lt ;brgt ;  CEOlt ;brgt ;  文艺中年lt ;brgt ;  在读书人的支撑下,豆瓣发展得不急不缓,在杨勃看来,维持高用户质量比流量价值更高。因此,豆瓣并不着急加速推进商业化,至今为止都在资本浪潮与用户体验之间维持着微妙的平衡。lt ;brgt ;lt ;brgt ;  而杨勃,也终于完全摆脱文艺青年的身份,成为了一位文艺中年。lt ;brgt ;lt ;brgt ;  豆瓣社区发展至今,尽管豆瓣对文化产品的评分在网民中存在不小争议,但在许多年轻人眼里,很可能仍未被资本控制豆瓣评分,拥有相当高的权威性。lt ;brgt ;lt ;brgt ;  不认为豆瓣评分拥有权威性的产品用户,其中也有一部分人觉得“豆瓣仅代表了小众文化,无法代表大众,更不具备权威”,事实上,关于这个观点早在2006年就已经存在,杨勃也公开回应过这个问题:lt ;brgt ;lt ;brgt ;  “豆瓣网不能代表小众文化,因为小众文化的定义是有千千万万的小众文化。豆瓣网作为一个平台,能够促进小众文化的传播,因为豆瓣网的设计是以个人为中心,不是以资源为中心。在豆瓣网促进出版物传播的过程里,它不是推动者的角色,是拉动者的角色。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群的兴起会越来越多,小众也会越来越多,加起来就是大众的事情。”lt ;brgt ;lt ;brgt ;  在“自媒体”、“流量为王”的时代到来之前,杨勃就一直秉持“以人为本”的运营理念,最终打造了别树一帜的豆瓣。lt ;brgt ;lt ;brgt ;  但是同处资本浪潮下,也有许多人认为豆瓣“变质”了。自2017年起,关于豆瓣上市的消息不胫而走,可时至豆瓣14周年为止,豆瓣都没有上市。lt ;brgt ;lt ;brgt ;  所以至今为止,我们还可以将豆瓣称之为“杨勃的豆瓣”,或者说,“阿北的豆瓣”。lt ;brgt ;lt ;brgt ;  lt ;img original等于!http :img3。laibafile。cnpm306297339。jpg! gt ;lt ;brgt ;lt ;brgt ;lt ;brgt ;  在知乎上有这么一则答案,或许能够为这14年来的阿北(杨勃)与豆瓣做个注脚:lt ;brgt ;lt ;brgt ;  一个创投机构的投资人对我说:lt ;brgt ;lt ;brgt ;  以后打死都不会投豆瓣、雕刻时光这样的项目,这样的项目的典型特征就是:lt ;brgt ;lt ;brgt ;  死又死不掉,上又上不去。lt ;brgt ;lt ;brgt ;  你说他两句吧,这些文艺中年的CEO,lt ;brgt ;lt ;brgt ;  还和你各种不高兴!lt ;brgt ;lt ;brgt ;  或许,豆瓣没上市的原因找到了,那就是像杨勃这类既能读物理学博士,又做了CEO的优秀文艺中年,都是资本厌恶的对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