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慈禧太后
文章目录
慈禧是一个复杂的人,不仅个性复杂,世人对她的功过评论,也复杂。
从咸丰末年得势开始,慈禧历经三朝皇帝,倘若计上她临死时钦点的宣统帝溥仪,总是四代人。这中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慈禧对爱新觉罗氏的江山其实“孝心可鉴”。
《走向共和》一剧的故事是由光绪年间开始的,其至慈禧死去,从未见这老太后的权柄旁落,就算是“庚子西狩”的时候,慈禧依旧靠情感赢得了李鸿章一辈的支持,驾驭权力争得袁世凯的一时忠心,几近断送国家基业却能顺利回京、仍踞高位。可见这女人的能耐非同一般,尤其是待人之道,颇有康熙朝的孝庄太后的影子。
常语言:男人靠征服天下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征服天下。孝庄和慈禧都驾驭了时势,但是她们不靠征服男人,她们征服的是满朝文武、天下子民的人心。
当然,慈禧较之孝庄比较不幸,她没能遇到康熙那样的好子孙。而且,慈禧的私权欲望决定了她不能完美的处理好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她作为封建女子固有的短浅眼光也使得很多宏图伟计无法从她手下顺利通过。无法引领潮流的慈禧注定要被时代的潮流推着向前走,而历史的巧合使他生于变革年代的一个亟需变革的国家,被动地挟于潮流让她的强大魅力变成误国的魔力。
慈禧几次流露出对光绪皇帝的怜爱之情,以及后来痛骂军机大臣瞿鸿畿之后说的“还是自家人靠得住”之类的话语,说明她对爱新觉罗家颇有孝心,她阻挠戊戌变法,有维护自己威严的考虑,也有对光绪所用非人的担忧,既担心久为傀儡的年轻皇帝掌权之后对自己不利,也担心血气方刚的光绪一时冲动断送祖宗社稷。慈禧驱逐瞿鸿畿、启用众多“载字辈”王子入军机,就是基于这样的“家天下”的意识。可惜的是:她没有考虑到并非每个爱新觉罗家的人都象她一样着眼天下。慈禧的这次历练新人的安排,为她死后的“立宪”、“新政”埋下了一个绊脚的大桩——皇族贵胄虑及私利的掣肘使得本就缺乏诚意的“新政”成了一场儿戏。
《走向共和》对慈禧的塑造血肉丰满,不再仅仅将其刻画成为颐指气使的封建君后而忽略了人性,反而使得这一形象更具真实感。“庚子西狩”到达西安之后,攻入北京城的八国联军发出通牒:和谈的首要条件就是杀掉以慈禧等支持义和团、主张对外宣战的君臣一百七十五人。洋人言之凿凿,决不更改条件,这可把慈禧给慌着了,她失态的留着泪在光绪和荣禄等一干臣子面前哭出:我不想死啊!有点仁慈之心的人看到这段演绎,定然会将这位高权重的老寡妇的跋扈行径暂时忘了,为她感叹凄凉。
慈禧跟庆亲王奕匡说过:越是外人,你越要对他好。简简单单一句话,有点违悖常理,却是透着一个人的大智慧。慈禧死后,摄政王载沣为首的王子贝勒们掌管的朝廷之所以不堪袁世凯玩弄、不敌共和革命风潮,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些王爷们拘泥于家族血缘成见,于自己的利益处处锱铢必较,却不愿给汉臣们一点好处,弄得“离心离德”,人心丧尽。慈禧看到了大清朝的全局,之后爱新觉罗家中能够纵览全局的恐怕只有庆亲王奕匡一个,可奕匡机锋不足,有贪财,那点远见也就被贪婪埋没了。
铁公鸡不拔毛,我们往往不齿,可是每每要自己拔毛的时候,我们也总是恋恋不舍,这是人性的弱点。能成大事的,首先是能够“大舍”的,王朝天下也罢、个人毛利也罢,总要懂得舍出一半八成的和人分享,才能保得天下长久、毛利源流。家里人毕竟有一份感情连着,外人不同,你倘若舍不得那些个权利,不懂得善待他们,凭什么人家要帮你做事?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9-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