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国归晋想到政治改革。。。
文章目录
周末用了两天时间,在书店里把易中天的《品三国》“偷偷”读完。应该说,在这些年的读书生涯中,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最大的,灵感也是最多的。不夸张的说,我也是自幼便熟知“三国”,从六岁开始听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一直到初中,后来还读了多遍书,以后在片段的《世说新语》和《资治通鉴》中从侧面更深的了解了这一段历史。但是,面对易先生的这本书,我只能说汗颜。我所知道的那些孤闻野史、风闻掌故完全无法登大雅之堂,我也没有从那些所指中提炼出更加升华的以供当今可以参考的东西。所以,面对这本书,对于目前的我来说,除了佩服,只能是深深体会,深深思考。
现在说一说书中我认为“画龙点睛”的东西,当然也是对三国这段历史的总结。三国何以归晋?其实说白了,就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三国时代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呢?是士族。查一下百度知道: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士族特点(特殊地位)
(1)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
(3)社会生活: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那么再看一下曹操,刘备,孙权的所建立的三国政权。首先三人都不是士族出身,曹操是宦官曹腾的养孙,为士人所诟病,刘备虽然打着“汉氏宗亲”的旗号,其实他是个织席贩履的个体户,孙权是淮泗军阀的后代。再看他们实行的政策,曹操是“唯才是举”;刘备是坚定的相信和维护自己小圈子的利益(荆州集团),团结以前刘璋的人(东州集团),抑制益州本地势力(益州集团);孙权是以感情来维护权利(谁给他立功他就和谁“亲如手足”)。所以说三国的初期统治者的政策都是与士族利益背道而驰的。
在以后的发展中,三国政策都进行了改革。曹操死后,曹丕登基,接受大臣陈群的建议,在选拔官吏的时候实行“九品中正制”。看看百度知道中对这个制度的评价:
九品中正制就是通过品评,将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政府中去做官。这一制度赋予中正官考察各地士人的权力。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这些豪门大族世代为宦,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各级中正官也由他们任命或直接担任。在世族们极为注重家世、谱系的情况下,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惟一标准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从此,九品中正制就成了豪门世族手中的工具了,反而为他们操纵品评、把持选官大权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所以说曹丕的改革,使以前与士族对立的政策发生转折,这也是曹魏政权向士族这个经济基础的妥协。既然妥协了,那么下一步被士族统治所替代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公元265年,士族出身的司马炎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曹魏政权最终走向历史。
相比曹丕的向士族妥协,孙权做得更彻底,使孙吴政权彻底江东化。江东四大家族出身的顾雍和陆逊官位分别作到了丞相和三军大都督,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孙权毕竟是出身于淮泗军事集团,他对江东士族骨子里是不信任的,所以才有的晚年的多疑和嗜杀。由于孙权做到了与江东士族的利益休戚与共,所以吴国的也延续的更长。但是江东的士族毕竟没有中原的士族实力大,最终为晋所灭。
刘备死后,蜀国政权由诸葛亮主持。他的政策有两个:北伐中原和依法治国。北伐是首先以攻为守,来维护蜀国统治。蜀国内部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利益交织,而最后外来的荆州集团要坐统治地位,这个国家是很不稳固的,所以以战肃政;还有就是他和刘备的理想,所谓“兴扶汉室,还于旧都”,这些当然要靠北伐来完成。依法治国这个不多说,表现的事例就是“挥泪斩马谡”,杀李严等等。再抄一段陈寿对他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善无为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而诸葛亮的这两个政策,与士族的利益是相抵触的。北伐当然需要钱,谁最有钱?当然是掌握经济基础的士族,所以出钱最多;依法治国,与他们的特权思想恰好相反。所以蜀国政权是得不到士族的拥护的,时间最短,灭亡最早。当邓艾偷渡阴平,轻取绵竹,兵临成都的时候,士族的代表谯周第一个建议出城投降。邓艾灭蜀可谓兵不血刃,原因恰在诸葛亮的政策上。
诚如《三国演义》中最后那篇古风所说:天下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历史是过去了,但是如今回头再看,是不是也该给我们带来些许启示呢?
别的不提了,单说说如今的朝鲜政府。49年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可以说成是完完全全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上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经济基础(公有制)由朝鲜劳动党牢牢把持,上层建筑(政府)由劳动党一党专政,可以说这个历史时期内二者是没有矛盾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的失败和市场经济的兴起,经济基础就逐渐的发生了变化。公有制经济由以前的100下降到了如今的40左右,剩下的将近60份额由私有制以及打着集体招牌的私有制所填充。这也只是仅仅30年不到的时间。我相信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化,垄断部门的逐步开放,公有制(大部分)退出历史舞台只是个时间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力量其实就是资本的力量,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资本的扩大,资本持有者对话语权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大。这些可以从西方的各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看出来。公有制的削弱其实就是劳动党经济基础的削弱,而当年打开计划经济大门,放市场经济近来,在我看来这和曹魏政权向士族妥协,推行九品中正制异曲同工。九品中正制拉开了曹魏灭亡的序幕,而市场经济的确立对劳动党又意味着什么呢?
古有三国归晋,近有苏联倒台,奉劝劳动党:还是早点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吧!看看当年的“小兄弟”越南,人家已经开始干了。。。。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07-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