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平遥》观后
文章目录
《又见平遥》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的故事,却又不仅仅只是生理意义上的血脉。
清朝末年,平遥古城内票号东家赵易硕,分号开了十几家,但时世动荡,在沙俄境内的分号王掌柜全家一十三口全部被害,只留下一个七岁男孩王思平,为了保住这王家唯一的血脉,赵东家抵尽家财,筹了三十万两白银,同时雇佣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意图将王家这唯一的血脉保回来。七年后,赵东家本人连同镖局232名镖师全部死在途中,但王家小爷却得以回到平遥,血脉终究得到传承。。。。。。
整个演出共分为六幕——镖师壮行,平遥市井,英灵归来,临行选妻,毅魄无悔和血脉传承。
1,
在镖师壮行一幕,我们从旁白介绍中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以及当前情况,赵东家抵尽家财筹了三十万两白银,雇佣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远赴俄国,要把分号王掌柜唯一留在世上的七岁儿子王思平保回来,不能让王家断了香火。在这里,香火这个词,其实代表了中华民族一个当前很隐密却又是多数年长者传统者根深蒂固的观念,人要有后,才能无愧于祖先。赵东家能够为下面一个分号的掌柜而如此,不仅是中华传统血脉香火的观念,更是晋商重信仁义的体现。
远赴沙俄,自然生死未卜,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在总镖头的带领下,在全城父老的支持下,进行了当地镖师远征前的“沐浴”仪式,一个个镖师虽然有的无所谓,有的大义凛然,也有一两个年轻的孩子胆小害怕,但是他们依然没有退缩,义之所在,虽千万人而吾往矣,大概便是如此吧。沐浴后,有当地挑选出来的福相少女为之擦身。有一个环节,女人在镖师身上咬下牙印儿,“只要盖了我的戳,就算是山高路远,死在外面,你也能找到回家的路。”镖师们回应,“是啊,只要盖上这戳,哪怕化成灰,变成烟,也一定能找到回家的路。”“不!!”这一声呐喊真的是惊到了我,也激到了我,正如《又见平遥》宣传页上所讲的那样——你来自哪里,又要到哪里去?我呢,将要到何处去?
对于第一幕,我的看法是,这一幕壮行沐浴,展现了当时232名镖师的心态,以及最后他们的选择——义,信为先,这正是晋商之所以能够成长并强大起来的根基,而行前沐浴则展示了那时的一个风俗,咬牙印更是将根的观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人自古就有的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的传统传观,希望不要在这个时代断绝,看看当前的各种宣传,真担心某一天如果我们全都不得不看开看淡,死后一烧,骨灰撒向天空大海,那么我们传统的孝,我们的根就有可能会断,那个时候,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吗?要知道,改变的或许只是一个死后的葬礼方式,影响的却有可能是相关的太多风俗传统,毁灭的是一个民族凝聚的象征和信仰,对于此事,岂可不慎之又慎?
2,
在平遥市井一幕中,讲述的是镖师出行后的几年里平遥人的生活,游客可以深入其中,你可以看到张家的伙计在被老板责骂,李家的掌柜在和人谈生意,街头有叫卖走动的小贩,有抬轿的轿夫,有卖唱的艺人,有搬运的工人。。。。。行走其间,如果真的可以回到那个时代看一看,想必也是令人很神往的事吧。
在一片喧闹中,忽然有锣鼓声传来——同兴公镖局,七年前远赴沙俄的232名镖师,就要回来了,同兴公镖局其余镖师仰天,谢天,俯首,谢地,而我们身处其中,也为这即将归来的队伍感到高兴,虽然已经知道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人群中有人喊,镖队离此已不足二十里,但忽然停下,前哨来报,镖队要一碗面。一碗面?!232个镖师加上赵东家再加上救回来的王家小爷,一碗面?这本身就传递着一个很不好的信息。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人们拥挤到南城门,去迎接这远归的亲人。
对第二幕,我认为平遥市井还是很有人间烟火气的,虽然我们都不知道那时的平遥人究竟是如何生活的,但是还原或者说表演的还是挺不错,演员们面对如此多的观众,不慌不忙,虽然有固定的台词,却也有临场的应变。这一幕幕的生活场景,恰印证了四个字,“人间有情”。而群众们听到镖队将要回来时,蜂拥到南城门迎接的样子,更体现了先民们的厚道和亲情。古语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生于斯,长于斯,自然就歌于斯,哭于斯,友善于斯,牵挂于斯!
3,
第三幕《英灵归来》是让我从头到尾都在掉泪的一场。
旁白娓娓——“镖队行到离平遥二十里忽然停了,这时前哨传来,要一碗面?为什么?原来,整个镖队232人,连同赵东家全部遇难,只留下如今十四岁的王家小爷王思平,在离城门二十里停下,要一碗面,是因为镖师中有一位在遇难前希望自己能够吃到一碗家乡的面!”此时城头上出现王家小爷的身影,他扛着镖旗,大喊:”回家!回家!”
于是电闪雷鸣中,城墙上忽然出现了影子,灯光变换下,一个个镖师从城墙中走出,他们带着满身的尘土,带着身上的伤疤,在一块块崩碎的城砖中站出来,这一幕使我的眼泪瞬间流下,再也不停。什么是忠义?什么是仁信?他们明知此去,九死一生,却依然为着一个血脉的传承而义无反顾,城墙上那一个个的身影,又岂止是这一次的232名镖师?他们是中华几千年来面对外侮时站出来的好汉!他们是为了中华文明而捐躯赴难的英雄!!他们是为了这片土地而义不容辞的豪杰!!!
赵大年说,”王家小爷真是听话,我说想吃一碗面,他就记住了,真的给我要了一碗面。。。。。。“”唉,我也想吃碗面,可是吃不着了,我小山猫已经死在赤峰了,可是有件事我放不下,我有个蛐蛐,它叫大将军。。。。。活着真好,可为什么就是让我死了呢?。。。。。“”三妹儿,我回来了,你咬的牙印还在这儿呢,我说过一定会回来看你的,以后只要天上刮风,下土面面儿,那就是我来看你了。妹儿,你应一应啊。。。。。。“镖局总镖头说,”232条人命,换来的不是一条命,是一条血脉,值了!赵东家倾尽家财,做的不是生意,那是仗义,值了!咱平遥人做的不是生意,是人的德行。。。。。。“这个”值“字,终于将我压抑的哭泣引了出来,终于让我的泪水再也无法只在眼眶里打转。
仁义信忠勇,如果说这些孩子似的镖师都不怕,都不遗憾,那肯定是假的,但是这232条人命,还有赵东家的死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哪怕是他们有一些小心思又如何?从容赴死易,慷慨就义难。他们明知道凶多吉少,依然去了,并且无怨无悔地把事办了,他们就是英雄!一碗面,赵大年夸着王家小爷真懂事,小山猫记挂着他的蛐蛐儿。,还说“早知道死了就能这么快到家,我还怕死干什么?”、“原来他们都还记得我们啊,那我们死的也算值了”。。。。。
当镖头问大家:“大家心事都了了吗?”回答的是参差不齐的“了了”,“嗯”,有的不甘,有的唏嘘,有的淡然,于是镖头说,那“走吧,我们回去。”“回哪儿?”“天上。。。。”画面变换,城墙变成了鲜花,一簇簇向上升起,原来漫步到城墙下的赵大年,小山猫也缓步向上,终于一点点的随着光线全部消失。
这一幕,在城墙上用光和影的变换,造出了英灵归来的效果,无论是旁白还是念白,无论是灯光还是音乐,都可以打个9。9分,少那一点是怕骄傲。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再多的牺牲,这事儿终究是办成了,此时此刻,王家小爷的这一根血脉,已不止是王家的血脉,而成了赵家,成了同兴公232名镖师的共同血脉,恰如那些当初舍生忘死,为了新中国而付出生命鲜血的英烈们,他们的牺牲换回的,不止是一个政党一个新政权,更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未来,是国之血脉!
4,
镜头回转,时空切换,第四幕回到了镖队临行前一天,赵东家选妻的晚上。
因为赵东家将要远赴俄国,和同兴公232名镖师一同去救回王家掌柜的唯一血脉。可是赵东家自己却还未娶亲,没有子嗣留传,在那个重视血脉香火的年代,这是一件天大的事儿(如果不能认同这一点,也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用232条人命去救王家小爷这一个血脉了)。有感于赵东家的仁义,整个平遥城都为此而动了起来。李掌柜,钱老板等等都把自己的女儿或者妹妹给献了出来,由赵东家挑选做妻子,希望一夜洞房之后,能够为赵家留下子孙。经过层层挑选,十六岁的新娘被选了出来(原谅我没听清她的名字),赵易硕向她行礼参拜,感谢她肯嫁给他,给赵家留下血脉,而新娘说,“赵东家,能够嫁给你,为赵家留下血脉,是我的福分。”当夜洞房,第二天赵易硕远赴沙俄。
此刻旁白念起,十月之后,产下男婴,但是十六岁的新娘却难产而死,临死时她说了一句话:“我生都生了,死就死了吧。”
对于这一幕,感觉不如前几幕那样动人,有些平淡,但是当我们深思之后,有的只能是动容和向往。以现代的观点看,这一幕对于女性有太多的不尊重,基本上是将女性做为生育工具看待的,因为无论是看三寸金莲大小,看手掌的绵软,看臀部的丰腴,还是看腰肢的一握,都是从男人的角度将女子看作玩物,或者生育工具的视角,这一幕体现了当时的封建思想,但是你又不能去过多批评什么,因为整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大概便是这么一个事实情况,批评又有何益?如果真的是为了迎合当前的所谓价值观,那么整个故事就不会继续发生了——现代社会,还会有人为了手下员工的血脉而放弃自己的全部家私,甚至性命吗?现代社会,还会有女子明知对方第二天就走,一去生死未卜却依然要嫁给他,只为了感动,要为他留下一条根吗?
在这一幕中,我们看到的不再仅是镖师们的信义,赵东家个人的仁厚,而是整个平遥城百姓,甚至当时的社会民众对于这些美德的推崇和信奉。因一人之义举,而感动了整个城,赵易硕变卖家财,却有方方面面的街坊,老板东家前来随礼,表示他们的支持,这种支持的背后,若说没有感动,没有相同观念的认同,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一个词,厚道!
5,
赵家娘子死了,生孩子的当天便难产而死,赵家小爷在本家叔伯和平遥百姓的共同抚养中长大。
灯光亮起,赵东家的魂魄归来,走进了曾经属于他的赵家大院,却已是130年以后,他看到管家正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说,“别来了,你们再来也看不到什么,赵家已经败了,没人了,不要再来了,说实话你们的那点参观费,连维修钱都不够。”赵东家惊讶发声,“你说什么?”原来赵易硕远去沙俄,妻子难产而死,赵家各地的票号也因时局动荡而纷纷倒闭,甚至连赵家的院子都没能保住,抵押给了他人。赵家小爷生活困苦,无以为生。此时幸有其叔伯的本家,不仅出资将赵家院子赎回,交给了赵家小爷,而且为他谋了一条生路,所有欠帐都一笔勾消。面对这种情况,赵易硕不由自问,“我错了吗?我抵尽家财远赴俄国去救回王掌柜唯一血脉,我错了吗?”有人说他错,有人只是叹息。
光影变换,正对着赵易硕的前方出现了赵家的祠堂,赵家的列祖在祭台中出现,他们只是一言不发,只是如同走马灯一样转动变换。而余下赵东家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地解释,在疑惑,到最后的在坚定!他的妻子出现了,红裙凤冠,立于祠堂祖先牌位之前,“赵东家,我没有负你,给赵家留下了血脉,保全了赵家的香火不灭,因此我才能以女子之身,进入这祖先祠堂之中,我没有什么遗憾的。赵东家,你做的对。”
赵易硕在问答的整个过程中不停地走路、奔跑,因为他死在了内蒙古的草原上。一束光照下,无数花瓣落下,赵易硕在奔跑中完成了自我的认知和肯定,但是他要回家。因为那里有他的牵挂,有他的根。对于这一点,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其他镖师在第三幕中都在城墙上出现,而赵东家却不能随着魂归故里呢?这里大概是要对应第一幕,因为没有人在他身上盖戳,因为他没有参与那场壮行的沐浴。
对于这一幕,我觉的编者实在是很用心思的来安排了。这世上应该就没有天生的英雄圣人,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大抵也不会先去想到自己要死了会怎么样。以我骑车的体验来看,当初骑行拉萨的时候,出发时信心满满,可是过了五六天,走到西安时就有点后悔,尤其是在秦岭中时,有两天是特别后悔的,当时下一整天的雨,穿上雨衣后因为不透气而弄的衣服虽然未被雨淋湿,却被汗湿透,大雨中没有休息的地方,前路漫漫不知何时到达当天的休息点,回头是一片云雾茫茫,除了苦笑,我还能做什么?也只能不断地反问自己,“你丫的发什么神经病,不在家里好好待着跑到这儿受罪,真是有病啊你!”后来在邦达,因为腰伤而导致走路都费劲儿,在米拉山上被冰雹拦路,我也在问在骂自己,但是过了呢?路还是要走,因为那是自己选的,最终的结果也是不后悔,因为那也是自己选的。
如果本剧把赵东家的选择无限高大化——他就从未因此而自责过后悔过,那无疑是对人们实际感情体验的一种侮辱。但是赵易硕他也疑惑了,他也在问自己了,只是到了最后他的选择还是如此,如果再来一次他依旧会抵尽家财,做同样的举动,这就让人十分的敬佩,这里面虽看似有思想斗争,实际上却是一个伟大的人,从原来的本能到后来的清晰认知的过程。因为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我们对于他出自本能的行动,反而更多了理解和敬重。
以此来看当前的社会,道德标准的树立,其本身是一个正面向上的导向,但是我们有些时候,对于道德楷模的树立有些脱于实际,无论是去听师德报告时,好象那些不死不伤不家破人亡就不能得先进个人的“传道者”,还是几等功获得者,都把自己的经历说的挺惨,这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失了真,同时也把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推到对立面——既然你们标准这样高,高到了让我的生活都无以为继的地步,那干脆还是不做了吧。所以,当前的社会,更多的应该是明确严厉底线,表扬提倡拔高,却不能以过高的圣人标准,来规范普通百姓的言行。曲高则和寡,不明白吗?
6,
故事的最后,是若干年后,一百多年后,王家小爷王思平的子孙飘落各地,生根发芽,却依旧会在清明时回到平遥城祭祖的故事。开始时是一个个的门,从中走出当时的镖师魂魄,述说着那时的往事,走出王家的王思平,述说着后代的绵延,而后是散落各地的王家后代,面对先辈的跪拜,这跪拜不仅是对王家先祖,也是对赵家先祖,对同兴公的镖师先祖:
一叩首,谢祖先保佑王氏血脉绵延不绝;
二叩首,谢苍天大地,保佑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
三叩首,谢祖先传我血脉,给我生命。。。。
祖先,并不是牌位上的那个名字,也不是祖坟里埋着的那堆枯骨,而是我们深藏在血脉中的印记。这份印记,述说着你与我的不同,姓张,姓李,姓王,姓沈,却又粘连着太多的相同,炎黄子孙,汉族,忠厚,诚信,仁义。。。。。如果我们不能认同自己祖先的血脉,那么所有的姓名,所有的骨肉相连,或许都是一场闹剧笑话,没有了这种凝聚力的民族,还能称之为民族吗?
所有的继承,所有的根源,都是要有一个代表性的具象,于是在《又见平遥》中,这一个具象便成了一碗面,这一碗面又对应着英灵归来幕中赵大年想要的那一碗面,对于北方人,面食是流淌在骨子里的一种深情。
面,在这个时候,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个血脉相连的纽带,是一个民族一方水土凝聚的代表。所以,最后的面舞实在是激动人心的壮烈和深情。
最后再说一下配乐,在最后一幕中唱起了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以低缓的女声轻轻诉说,刚刚经历了一场轮回穿越,心情激荡,听到这样的直入人心,洗涤灵魂的音乐,心中如同被一块大石堵着一般,想要呐喊,想要发泄,想要狂叫,想要歌唱,想要穿回一百三十多年前,去保护这232名镖师,去保护这仗义的赵东家。
然而我们又什么都做不了。只余下这动人的歌,在脑中一再回响。。。。。。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