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误不误砍柴工?
  高致贤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但也未必,这要看你如何磨法了!
  一个省城下乡的知青,被安排为乡妇联工作员。按当地组织人事部门规定,不准平级上调,只能提拔调动。她不安心乡里,只想调住省城,便选择了一条直径:读书→文凭→升官→调动。道路选定,付诸实施。规定工作三年才能报考学校,她就闭门复 ,考取县委党校,读书两年,取得中专文凭,分到区妇联上班,上升了一步;她又如前复 ,考取地委党校,攻读两年,取得大学专科文凭,分配到县科协任副 ;工作仍然落在空档中,她又闭门复 ,考取省委党校,读三年书,拿到大学本科文凭,分配到省政协驻地区联络处;她又准备考硕士研究生,实现她调省城的夙愿。看来又得准备复习个十年八年哩!算起来,她从22岁参加工作起,花在复习读书上“磨刀”的时间就有十几年,而在这十几年中,她还没有认认真真地干过一段时间工作,若不是在工作伸缩性很大的行政单位,而是在一颗钉子管个眼的企业,她该要误了多少“砍柴工”呀!
  有位同志初中毕业后,当了20多年的教师,结合实践自学,上了多年中师毕业班的语文课,效果很好,但因没有文凭,调资、分房、知补一概与他无缘。工作中却又要他顶大梁,他一气之下报考省教育学院,正取超龄,改为代培。所学课程,他早已自学过了,但为了那张本科文凭,又不得不陪“坐”两年,而且要花国家几千元本不需花销的陪训费。这不误了砍柴工吗?
  笔者无意反对学习,旨在主张工作人员应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学习,以学习推动工作。需脱产深造的,应根据工作需要,从有工作实绩的人员中推荐,为“砍柴”而“磨刀”,通过“磨刀”而更多更好地“砍柴”。如果“磨刀”是为了炫耀自己,装璜门面,不如不磨为好。因此,磨刀误了砍柴工的现象也应纳入纠正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