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为什么要购爷爷徐悲鸿的画。好像是五三年,因建国之初的工作繁忙,五十八岁的徐悲鸿因脑溢血而倒下了。去世仅仅几天后,因为一直受到丈夫有关绘画方面的教导,结果年轻的妻子廖静文,召集家人开会,宣布遵照先生之前的遗愿:作品应该保持前后的完整性,绘画应该是国家财产等说法。于是决定一是把徐悲鸿所有的自己创作的、以及他平时节衣缩食收集采购下来的古代书籍画册,连同他们家当时的私有房产,一起捐献给国家。这种快刀斩乱麻的方法,今天看来,不失是智慧的表现。因为怕日后多事。因为徐悲鸿的一女一儿为前妻蒋碧徽所生。然而因为受到父亲的革命爱国思想的影响,都踊跃参加当时的革命组织或队伍。而中间因为蒋与徐中间离多娶少,加上有所谓的同学有嫉妒徐绘画才能、妻子漂亮,所以有不少一边的不怀好意者进行蠢蠢欲动,结果还最后真上一位当时执政党部长级人员一起勾勾搭搭。这中间徐悲鸿因为需要资料的看管、生活的料理,结果写出招聘通告:某绘画研究所需要一位学有艺术、性格温和善良的女性,选拔为工作人员。这就是当时年轻漂亮的廖静文。其实静文不是她本名,因为徐悲鸿其女儿为静文,看着与自己女儿一般大小的她,徐悲鸿对于初来乍到的廖静文工作很满意。几年过年,徐悲鸿一面解除了与蒋碧徽的夫妻关系,与自己的图书整理员结婚。这样的廖静文身份很特殊,尽管徐悲鸿自己有两个亲生儿女,没有多大的财产需求,但是现在来看,这个在徐悲鸿长孙、出生于爷爷去世二年后的五五年的孙子,也是对奶奶的做法,表示坚决支持。因为在北京圈内呆多了,知道许多人家在老人去世后,因为财产问题,家庭反目成仇、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者皆有。而唯有中国绘画史,特别是当代中国绘画史,其作品数量之多、作品前后的连贯性的意义,唯有徐悲鸿的绘画是独一无二的。所谓作为徐悲鸿的长孙,因为父亲今年都九十五了,也没有父亲的画,而作为长孙,又特别喜欢爷爷的绘画,作为艺术策划人,当看到爷爷在七八十年前的一张画,他在1994年花费二十万元,购回一张爷爷的画。为什么呢?因为作为江苏宜兴山区穷人家的徐悲鸿,其父亲也是乡村的一名穷书生,喜爱文墨,但是经营田地不行,结果到了自己去世,竟然连自己的丧葬费用都没有,年幼的徐悲鸿于是拿毛笔,蘸上墨水,写出告示:谁能出二十大洋,帮其葬父亲下墓,将来愿做牛马来服侍其。结果还是善良的干亲、拜把子、徐悲鸿的寄父及时送来了二十大洋。结果后来徐悲鸿出国留学,回到家乡后,隆重承诺曾经说过的话,结果寄父只是说:那么用你的特长,画一幅画吧。于是世上留下了徐悲鸿这样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天下名人轶事,绝对是正能量,于是长孙知道此画流落民间,不惜花巨资购回。要知道二十万的94年,在北京完全可以购置一套百平方米之上的房屋。但是艺术无价,报恩之行为更是无价。想想正是当年其奶奶果断地出手,把所有艺术品及房屋捐献国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一些事。所以年年年底,央视特别重视家风家教的宣传是很有道理的,其榜样的作用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