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胡 适 0。33
   7455
  
  网选的东西,本来就是博君一笑的东西,当不得正,我只选我喜欢的,不会作评论的。这是我的初衷。所以我本打算投过就算,不去看谁谁到底排在什么位置。但人总是有好奇心的,且这好奇心还不容易驱散,所以我还是耐着性子去看了下目前的排名。先粗粗的看了一下,大致感觉是前100位中有各流派的大腕,这也可算是兼容并包了。不过我发现好像前20名中没有他这个熟悉的名字,我怀疑是我一目十行漏看了他的,后来细细寻下来确信20名中没有他,然后继续小心的一个一名字看下去,直到寻至一白位开外才见着这个熟悉的名字。这下我终于急了,一个几已一己之力开启一个时代的伟人竟然挤不进百强。最终我还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评文。
  我所说的这个熟悉的名字是胡适博士。胡适之先生开白话创作之先河,领一时风气之先。当年风头之盛一时无量,犹记得半部中国哲学史纲要连版七次风光,想来不免心生荡漾,恨生不逢其时未能一睹当年先生风采。
  胡适之先生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北大的教授,更凭一部奇书在学术界风生水气,引出白话文变革更得到了时任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先生的大力支持。中国哲学史纲要腰斩三皇五帝的气魄更是惊动了当时学界的领袖梁任公大师。梁大师甚至不惜自降身份以兄弟称之,要与其讨论中国哲学问题。待胡适之先生成熟之计,掌北大校长之职时,其已隐隐燃有一代宗师的气度。其门人遍布各行各业。其思想更是深被人推崇。当年伏园向诸达人求青年人必读之书录,胡适之的中国哲学史纲要竟成大多人极力推荐之名作。晚年随蒋介石退守台湾,自由思想有壮年的开放转而保守,一篇容忍与自由的演讲搞夺尽眼球,被殷海光先生指为是近四十年来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的文献。台湾的民主之风实由胡适之先生开启,相信连狂如李敖者也未有异议的。胡适之下葬那天引得十万人沿街想送,此情此景相信不下与当年十里长街的凄美。
  以上是胡适之先生身前身后所获得的荣名,但比荣誉更深入人心的是他在大陆的恶劣形象。在他抛弃某人远走台湾的时候,胡适之先生在海一端的声望由沸点跌至冰点。当时大陆有两个有趣的现象,一、工农兵齐上阵炼钢,二,臭老九(就气节而言,我骂一声臭老九不为过)一窝蜂损胡。在某伟人精心策划下,胡适之先生的声名是一片狼藉啊。不过也难怪某伟人会如此深恶痛绝胡适之先生,因为胡适之先生一生信奉的自由思想就是一把淘人心窝子匕首,而这个心窝子就是某党推崇的专权独裁之思想。更因为胡适之先生公然拒绝招安拂了他的意伤了他的心。由爱生的恨,那冤凄如恶魂。因为坊间所传当年胡适之先生对其有提携之恩,而他始终对其有尊崇报恩之心。20年不间断的攻击造成的影响几乎不能修复,以致改革开放30年了,国人对胡适之先生的印象除了是个西化分子的恶劣形象也就留不下什么了。
  胡适之先生留给我们的难道仅仅只是全盘西化或者说仅仅只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八个治学方针?显然不是,相比胡适之先生的学术成就其政治思想更值得后人研究。全盘西化显然曲解了胡适之先生。因为如果全盘西化属实的话李敖也就不会大骂他保守了,罗素先生说:胡适之先生谈到中国现存人物中具有必要的才智者,就我亲自接触到的而论,我愿意举胡适博士为例。他具有广博的学识,充沛的精力,对于致力中国之改革则抱着无畏的热望。他所写的白话文鼓舞着中国进步分子的热情。他顾意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一切优点:但是他却不是西方文化之盲目的崇拜者。这评价应该是最恰当的。
  胡适之就是这样一位与人友善、平易近人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政治热情如火的大师,他的思想也是改革之中国奋进之中国所不能缺少的精神。正如殷海光所说,胡适之先生的思想不是是不是应该普及的问题,而是必须要普及的。只有普及了胡适之先生的思想,中国才有希望。当然殷海光先生有对胡适之先生过分推崇的地方,他的一家之言不足以成为胡适之先生的思想成为中国前进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是历史不应该忘记一个被蒋中正先生赞为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的人,我们更应该正视胡适之先生被请出100位华语作家之列的事实。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这做些什么呢?中国的未来难道真的要建立在那些容不的自由思想扎根神州的人吗?
  于情绪激动时写下的文章必有很多问题,但我深信这文章是出与我的真心。自由民主是中国目前所缺失的,我们中国也就出了一个相对不偏隘的自由主义战士。我们实不能对其抱以漠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