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他邦的英雄形象,有他们的评判标准:都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维护自我的尊严,敢于挑战强者,敢于冒险。英雄时代的人应该视若荣誉如生命,不堪忍受侮辱,一般开始于部落争斗的战场,但是结局则对应各有各的结局。那么对于我们的先生,究竟是否有某种阴影的影响,大家也只有这样了。下面是续上文内容。其三:尼采型。这是充满权力意志、反叛的个体,从不放弃属于自我的权利。文艺复兴标志着个人主义不再满足于生存要求,对权力的渴望也逐步加强。文学作品中英雄们基本都是与社会相抗御的。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中塑造的杰克巴思从个人主义角度出发,一度沉沦于生效世界大战,认为所谓的光荣、神圣、牺牲所代表的传统都是荒谬可笑,这是个人意识试图反叛传统的第一阶段。拜伦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塑造的英雄哈洛尔德以远游的方式叛离资产阶级创造的不安全,《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认为罪或无罪只是自我的事,自我是绝对自足、毫不用他物相助,无论上帝还是恶魔,最后独自背负所有的罪孽,以毁灭的方式——死亡表示永不屈服的意志:甚至生活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成员都不满所处的环境,挺身而出,约翰麦考利小说中的佐罗形象就是一个例子。加州在脱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加入英国联邦之前,最后一任总督拉弗尔采用高压独裁的统治方式,令百姓苦不堪言,于是贵族狄亚哥使用面膜侠的身份来对抗暴政,佐罗的传奇由此而来。英雄们在劫富济贫、锄强扶弱的过程中,反叛烈火燃烧不息。其四:反英雄式英雄。所谓的反英雄式英雄,概念与英雄对立,在文学作品中反英雄是个矛盾体,一方面,他们是传统英雄母题的反面、对立面,形象多面目可憎、行为常偏离常规,具备着不属于传统英雄的不良特征。另一方面,他们是特定情景下的英雄,有着英雄崇高的理想和强大的力量。这类英雄母题是对现实价值观的证伪,展示着人们对传统道德观的质疑,个人主义的张扬和传统英雄母题的衰微。德国启蒙作家狄德罗在其哲理小说《拉摩的侄儿》中塑造了既卑鄙又高尚、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拉摩的侄儿,这一反英雄形象。作为统治阶级的帮闲,他低三下四,任人作践,同时又坦率耿直地鄙视揭露上流社会的腐朽。可以说,拉摩的侄儿是集愚蠢与才智、卑鄙低劣与光明磊落为一体。马克思称之为无与伦比的作品。自此,反英雄式英雄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开始流行起来。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每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他们明确地意识到自我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对立,试图摆脱困境获取自由,最终都无法实现愿望,这些英雄,最后不会让自我意识消融在对自我厄运的内省中,更无法以宿命论的态度接受厄运,而是强调个性的张扬,反抗控制自我有外在力量。有些反英雄式英雄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自大,过分执著于财产、地位、复仇,如《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一个捡回来的孤儿,被世俗的等级观毁灭了他的爱,亘,爱变成了强烈的恨,进而残酷无情地报仇阴谋。还有部分反英雄式英雄受到不可控制的外在力量的影响,被卷入与英雄对立的困境。他们会表现出和普通人一样的焦虑,惊惶失措,甚至是恐惧。所表现出的情感比传统英雄的完美形象更加贴近生活,显得真实而富有感染力。如《哈利波特》中弗勒斯内普,为了心中的所爱,冒着生命的危险,用谎言周旋在伏地魔和含死德之间,而弗勒斯内普护着自己的信仰却成为没有爱人、朋友、孤独而阴险地演变着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