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排解大学毕业生的紧张焦虑?
文章目录
如何排解大学毕业生的紧张焦虑?
毕业生择业求职过程的紧张焦虑及其排解
——兼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工程的蓝图设计
六、如何排解毕业生的紧张焦虑?
笔者认为,“如何排解毕业生的紧张焦虑”是一个庞大、复杂、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任何一个方面孤军作战或作战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行。——所以说是“职业生涯规划”总工程的蓝图设计。下面着重提出毕业生自己、学校与老师、用人单位、人才交流市场、政府决策部门和心理健康工作机构等几个方面,做分解表述。包括家长方面,也简单提及。——所以这就可以理解是各个分工程的蓝图设计。
(一)作为毕业生本人
一个人走进大学,是为了走出大学,走上社会。如果说在学校是为了完成学业,那就要适应校园生涯;那末,要走上社会,就又是一种新的适应,首先或主要的就是对职业的适应。
因此,在校期间,大学生本人要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思考和设计自己的人生蓝图或坐标系并不断修正、完善它,为走上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1。完成学业,做好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⑴通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和实验,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熟练的专业技术或职业技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
注意把握学科专业发展变化的脉搏,及时了解和努力掌握最新动态,使所学专业知识保持在本学科的前沿。
职业技能包括工作技能及对环境适应的能力等。工作技能的培养,应该从学校开始做起:一是要充分利用机会深入实际,锻炼自己,如社会调查、学校集体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二是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三是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应注意对社会适应能力即“情商”的培养,具备进行社会活动所必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时非智力的能力。
人际交往技能是社会适应的基本技能之一。其中初涉社会,在人际交往中要避免或克服“社交恐惧”。
⑶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
生活技能是指自理生活的能力和独立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的能力。——这不是废话!
总之,做好对各方面的充分准备,以便沉着应对。
2。发展人格,做好对择业应有的心理准备
⑴告别传统意识,增强竞争意识,确立正确择业观。
“就业意识”,是指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意向及所持的主要观点。大学生通过在校几年的学习,在走向社会之前都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即将走向社会从事某项专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就业意识”和“择业方向”,不仅在学校的环境中或在校期间形成,而且深受来自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毕业生要根据国家需要结合个人具体情况加以选择与区分,排除干扰,把握选择的主动权,树立正确的就业认识和健康的就业心理准备。
就业心理准备,是大学生就业前一种发自内心的职业训练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一般从学习专业课时便开始了,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学生从所学专业的内容、服务对象等方面,逐步认识到自己今后所要从事职业的性质、特征,逐步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把学习的重点集中在有关的专业课上,为今后就业做准备。这些努力,是大学生就业前心理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准备过程还包括另两个内容:一是要有献身的精神,把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到基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二是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如诚实、谦虚等,这是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时基本的要求之一。
在新的毕业生就业体制下,大学生要将过去那种等待分配的就业心理,转换到主动选择职业的求职心理上来。
竞争,使人才脱颖而出,能避免人才的埋没,也能避免“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恶劣影响。
然而,参与竞争本身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既要面对竞争的挑战和压力,又要承受在人才市场和竞争机制尚不完善情况下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力。因此,即使是学识和能力诸方面都较好的毕业生,也应当准备在竞争中面临挫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只要你能增强竞争意识,并坚持到底,就会不断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因此,每个毕业生都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出发,深化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作好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
⑵树立良好心态,充分做好就业前的包括迎接成功和承受挫败的心理准备。
迎接成功似乎不是难题。
这里主要说的是增强承受挫败能力。
首先,大学学习不仅要注重能力培养,也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育。只有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向上的态度、展示自己能力和素质的信心,才能成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上的成功者。因此,增强自信心,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是极其重要的。
其次,大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能专业设置过窄,但大学生也不能过分看重专业。在校学习期间,重要的是要学会适应环境,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各行业之间、各单位内部,都引入竞争机制。“铁饭碗”已成为历史,现在国人面临的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就业环境。人们将不再看重职业的绝对稳定,而是看重什么样的职业能够给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及预期收益。
再次,经济社会急剧变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朝阳产业”不断涌现,“夕阳产业”不断消亡,期望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未来几十年职业生涯的需要,几乎不可能。
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持续变动性之间的差异,使得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一致。这就要求毕业生要改变“绝对分工”和狭义的“专业对口”的就业观念,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劳动力和人才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整合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分工界限将越来越模糊,社会各行各业将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分工。因此“通才”可能更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高校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的是一种专业,因此部分毕业生“学非所用”也就不足为怪。所以我们不要因为用人单位的业务范围及性质同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吻合,就放弃择业机会。
⑶具有进取向前、克服困难的魄力,勇于迎接择业过程中的风险与挑战。
健康的就业心理和竞争意识,是建立在对社会需要的正确认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基于对自身条件、发展方向的客观评价之后,逐步形成的。
形成良好的择业心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确定客观、现实的择业目标。一个人的择业目标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会有利于增强自信心,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决定目标时,能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是成功择业的钥匙。
②避免攀比心理。毕业生处在择业洪流中,自己的期望水平会受到其他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采取不切合实际的盲目攀比或从众行为。好像找不到一个比别人更“好”的单位就不能实现自身价值似的。
③避免理想主义。近几年,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顺利就业。有些毕业生由于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而错过了许多好的机会,人为造成就业困难。尤其是有些条件好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这反而造成就业困难。
④克服依赖心理。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岂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不能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3。转换角色,从适应学校转换到适应社会需要
大学生求职时要迅速转换社会心理角色:
首先,应聘不是应试。
其二,老板不是老师。
其三,公司不是学校。前者比后者人际关系要复杂得多。
其四,职场不是商场。职场的出入远不像商场那么随便。
从戴着学生的面具(“学校人”)转换为穿上社会职业者的制服(“职业人”),这是人生角色的重大转换或改变。在正式走向社会之前,大学生需要自觉调整个人意愿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或反差。
择业求职不同于在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择业求职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因此,毕业生在择业求职前必须从宏观上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了解正在实施中的改革措施及存在的问题。从微观上要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就业方面的相关情况和改革趋势,以及劳动人事管理办法、用人数量和标准,同时还应尽可能地了解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了解的目的不是研究、评判,而是为了接纳或适应。因为择业求职不是凭理想按图索骥;而是社会选择,优胜劣汰。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