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孔子温和仁慈的改革才是真正符合民众利益的改革,但是这样的改革,于权贵不利,所以遭到极左和极右的權貴们的反对。

  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改革齐國式以力服人的霸道政 治,到达鲁國式以理服人的王道政 治;然后改革鲁國式的國家,就可到达完全正道的大同世界了)。”——就是孔子的改革方略。

  孔子将其具体为“庶之(让民众自由),富之(使民众富裕),教之(使民众文明)”经济改革三步曲,从而在社會上实现由“好勇疾贫,为富不仁”到“贫无怨难,富无骄易”再到“贫而乐,富而好礼”三个道德层次的提升,在政 治上实现“不知(蒙昧)——不愠(智慧)——大同(世界永久和平)”的理想,始终保持走國泰民安的路线。

  孔子是温和改革家,当然也反对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坚持反对改革的人,守旧思想就是本章后段说的“谅”,谅就是“不及”。

  中庸是改革最高境界。中庸就是走在道上。孔子主张中庸。无论“过”还是“谅(不及)”,孔子都是坚决反对的,因为两者都不在道上,都不符合民众利益——孔子的改革是以民众利益为皈依的。

  基于以上理由将原来两章合并为一章,这样意思才完整——孔子既反对改革的过激行为,又反对守旧不改革的迂腐思想。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因激进而超过道的界线;而:连词,表示转折;改:改正,即回到道上;谓:称为,叫做;后面的过是“超过道”错误的意思。

  ——改革因为激进超过道的界线而不改正,这些言行叫做“超过道”错误。

  君子贞而不谅

  ——贞:假借为正,正道;谅:固执,抱残守缺坚持不改变,属于“不及”的错误。

  ——君子遵循正道而不会固执地抱残守缺、不进行改革。

  本章孔子反对改革中出现的激进的“过”和保守的“谅”,提醒人们要按正道进行改革,一切从民众利益出发,实现國泰民安的目标,这就是仁的要点——改“错”从正,做到中庸,“错”包括“过”和“不及”。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白话文:

  孔子说:“改革因为激进超过道的界线而不改正,这些言行叫做‘超过道’错误。”

  孔子说:“君子遵循正道而不会固执地抱残守缺、不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