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德宁:教堂里的管风琴之二十一
文章目录
杨小凯的信教与俄罗斯的信教。其一:杨小凯患病后,信教成为一种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其对于身边的学生也格外关心,对于小孩沉湎于网络游戏也有自己的看法,之前可能因为还有更大更急需的事情要做,没有在社会的未来小朋友们身上多关注。他言,玩游戏机到了沉湎的情况,对小孩是百害而无一利。它让小孩被动去凑一个它预先生成的东西,没有原创性,小孩不能够得到任何东西,但是它让没有多少控制力的小孩上瘾。这样就毁了他们的身体、学习、智能。小结:杨小凯给我们留下那些宝贵财富。他通过阅读那本圣书,知道它存在了两千多年,世界上任何一个政治组织、任何一个意识形态,能够连续不断地存在两千年,这本身就说明他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他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慢慢改变原来那种追求现代化的态度,他认识到我们追求这个世界的物质,实际上是在走毁灭我们自己,你真正要保证救赎,就要把你的注意力从现世的物质追求、现代化追求转到追求精神层次的救恩上面。你要得到整个世界同,却丢了生命,哪有什么用?他一直到得了肺癌,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死到临头,才知道他当时追求的博士学位、永久受雇权、终身教职、高级讲师等,最后却把命丢了,上面的东西又有什么用。曾经有许多有经济条件或者有声誉的人,他们有时喜欢住一些小木屋,放弃所谓的居住豪华的住所,开始还不理解,局限的思维在节约、小市民习气、做作、搞作秀等误解上面,现在他想想,那可是人家生活的恢复的本初,最好的生活就是最简单的接地气的简陋生活。某些人只追求现世的物质生活,现在回想起来他感觉,十分懊悔,工作的紧张、生活方式简单甚至粗暴,缺乏亲情,少了与子女成长时的温柔亲情的接触关爱。与什么的物质相比,其实这些亲情才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与永生相比,那些所谓的名誉更是一钱不值。其二:俄罗斯宗教。传统外国文学史教材中,说到宗教的局限性,绕不过去就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其中的表达语式是,与革命的形式是狂风暴雨、毫无留情而言,鼓吹非暴力,采用温和态度与方式去搞革命运动,就是什么和平推翻政权,就是搞议会革命,于是这样的托尔斯泰的作品,非但没有积极意义,反而让他对于革命有特别的消极拉后腿作用,是属于精神鸦片的作用,消磨革命斗志的的麻醉药,所以予以揭露与强烈反对。否则革命的鲜血还要不知白流多少。其中以我们的清朝几君子为最典型,他们的牺牲就是倡导非暴力,等同于与虎谋皮,最后被老虎吃掉的悲剧。其实有必要对于此进行返本正源所谓拨乱反正的理解。从曾经的反对自由主义角度进行再认识。秉承宽容与非暴力(不服从原则的自由主义,尽管反对某些不合拍的行政当局,却也反对自己用暴力推翻这些政权。因为他们本身是秉持自由温和,然而不能以暴力去反制暴力,以暴制暴,最后只是弄臣 的政权交替而无实质上的变化。革命的结果可能是推翻的旧的暴政,迎来是新的暴政,这与他们的当初本义是相违背的。西方的起点是自由主义,有个人主义的影子,但是他们的自由与个性,显然是在遵守公共道德秩序的基础上的,而非我们的所谓天不怕,地不怕的莽夫粗汉,他们信教的表现是那么的谦卑与有社会、家庭的担当,这才是他们的所谓自由主义的角色之本色。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8-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