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手为官”的实干精神不是涵养出来的


  《湖南日报》发表的《涵养茧手为官的实干精神》一文说,电视剧《天下粮仓》里有这么一个细节:浙江巡抚卢焯带领百姓掘进抗旱,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我要说,这种“茧手为官”的实干精神,并不是什么涵养出来的。在过去封建专制时代,政府官员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踏踏实实为人民工作,其实是司空见惯的事。如果说,郑板桥听到窗外疾风掠竹发出啸啸声,于是作诗表达自己忧国忧国的情怀,是出于矫情,在作秀。唐安史之乱后,衡阳户户只剩老弱妇孺,田土抛荒,民不聊生。衡州刺史平昌惠政于民,开义仓10廒,出积谷数十万石,施赈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百姓数万户。继之,出公帑购牛数千头,使十之七八抛荒地得以耕种。大历二年五月,衡州暴雨连旬,湘、蒸、耒、洣、祁等一江五水泛滥成灾。毁衡州境内禾田数万亩,倒民居数百间,城内居民店铺尽为水淹,百姓爬屋上树以避洪水。平昌见此情景,从渔民中借渔舟百十余艘,亲自督令州官划船于江东、江西两岸,从屋顶树杈上救百姓数百人。洪水退后,平昌不顾年迈多病之躯,率州县官开仓赈粮救济灾民,帮助农民恢复生产。衡州城内塌屋居民,平昌更是挨家挨户慰问有加,帮助倒屋户解决住房困难。经半年努力,衡州乡村被淹田地,多种上禾苗,城内灾民恢复生业。至秋,衡州灾后无灾象,城内商业旺兴。是年冬,平昌外任,临行,百姓攀猿留任;不忍呼公名,以“平公”呼之。这可是在衡阳地方志上有明确记载的。其实,在过去封建专制时代,这样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的好官,是不胜枚举的。

  为什么过去封建专制时代的政府官员,大多能够诚诚恳恳为老百姓办事,深得老百姓的信赖和好感呢?

  人们常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干工作同样是有目的的。没有哪个人给自己干事,不会尽心尽力干好的。为什么?因为是自己的事,不干好,受影响吃亏的是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当然要尽心尽力干好了。为何还会给别人干事,而且也要干好?因为给别人干事,可以赚钱。而如果工作不干好呢?别人则会解雇你,不让你干;于是,你就赚不到钱了。由此可见,人们干工作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为工作对自己有利,能够让自己赚钱。甚至可以说,人们干工作几乎都是为了赚钱。正因为此,在私有企业,当一个人工作不认真干好时,几乎都会被老板开除;让其失业,赚不到钱。从而让人们对工作产生忧患意识,不敢不认真踏实干好工作了。而且所有企业的老板,都会以这样的风险机制,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责任心,促使员工认真踏实干好自己的工作。其实,谁干工作不是风险机制激励的结果?农民种地不种好,地里没收成,全家人一年就要饿肚子;因此,只有认认真真把地种好了。过去的大户人家,因为拥有大量田地,靠发租就能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于是,自己的地也懒得种,要发给别人种,自己靠收租过日子了。

  过去封建专制时代的政府官员,能够认真踏实干好自己的工作,同样是风险机制激励的结果。他们的工作,有皇帝严格的监督。皇帝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政府官员,给予晋级的奖励;而对那些工作不能让老百姓满意的政府官员,则会给予罢官革职,叫他回家卖红薯的处罚。谁也没有铁交椅可坐,不干好工作,罢官革职,是常有的事。而且,如果有失职渎职等等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还可能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为了让政府官员对工作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皇帝对政府官员的处罚,居然还会使用凌迟、腰断等酷刑。过去封建专制时代的政府官员,不正是因为有这样严厉的风险机制的激励,才能够认真踏实干好工作的吗?

  由此可见,无论企业员工还是政府官员,干好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其实都是风险机制激励出来的;哪里是什么涵养出来的呢?现在的政府官员,工作多有缺乏实干精神的;但他们在给自己干事时,谁不会认真踏实干好,实干精神十足的呢?这与涵养不涵养哪里有什么关系呢。再看我们的国有企业员工,同样很多人是缺乏实干精神的。可他们谁没有经过了多年或几十年的思想教育?为何却同样没有涵养出踏踏实实干事的实干精神来呢?

  “时下一些干部务实不行,务虚却十分在行。”“就会坐而论道,想当然拍板,脑袋一拍有了,胸膛一拍干了,结果必然是大腿一拍坏了,屁股一拍走了。”这原因全在他们的工作,缺乏了风险机制的激励。坐了铁交椅,端了铁饭碗,工作干好干坏,干与不干,没关系了。不是“大腿一拍坏了,屁股一拍走了”吗?工作没干好,根本不会被问责,一走了事。哪里还有干好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呢?

  可该文却夸夸其谈 :“实干精神”,来自什么什么;应该坚定什么什么;需要涵养什么什么。讲得唾沫横飞。这究竟是在务实,还是同样也在务虚呢?


  衡阳柏坊铜矿 唐铁云 2019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