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下洋田广场,就到三亚头桥了。从兴隆出来到现在,陈老师一直在讲个不停,大概是感觉有些累了,改变了一下站姿,借此活动了一下四肢后,他从包里取出一瓶矿泉水,抿了几口,润了润嗓子,指着右手边的车窗外面说道:“请看你们的左手边,看见那一排、一排的渔船了吗?”
  “哇!好多渔船哦!”、“嘿!还插着国旗呢!”、“咦!怎么看不见人啊?••••••”
  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无数的渔船就映入眼帘了,满河皆是,客人便七嘴八舌地惊叹起来。等车厢安静后,他又娓娓而谈道:
  我们刚才看见的渔船就是传说中的水上人家了。他们悠然地过着“扁舟上得渔家乐,笑傲沧浪发浩歌”的日子,所以,也有人称他们为“水上吉卜赛人”。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一部电视剧《七十二家房客》,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是反映“疍家”生活的,所谓“疍家”,其实就是水上人家,是渔民的另一种称呼。
  生命无常,对于长年在台风和惊涛骇浪中求生存的渔民来说,生命危如累卵,就像鸡蛋一样,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破裂,故而,居住在陆地上的人便形象地把他们称为“蛋民”。由于“蛋”字的歧视意味太浓,于是就被改为了“疍”。
  “疍民”有点类似于游牧民族,不同的是,一个是逐草而居,一个是逐鱼而居,所以有人是这样形容他们的:四海漂泊无定处,终年劳累终年愁。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渔业的发展,他们的经济收入得到大幅提高,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政府就在海边的滩地上建了许多“新村”来安置他们,从此,他们才摆脱了“来无踪影去无痕,海上捕鱼三分命”的生活状况。据说,他们刚上岸的时候,发现家不会摇了,床不会晃了,路不会动了,顿时觉得茶饭不香,睡觉也总失眠,连走路都晕。
  关于“疍家”人的由来,已经无法考证了,不过,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元军。元末时,统治阶级视生命如草芥,退耕还牧的经济模式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导致民不聊生,被逼无奈的老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元军溃败后,有一部分逃到了大海深处,过起了以水为家的生活。虽然他们已经溃不成军了,但骁勇善战的本领还在,明清政府怕他们回来寻衅滋事,不但把他们定为最“下等人”,还颁布律令:不准他们上岸求生,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的人家通婚。
  随着岁月的流逝,“疍家”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所以有人戏言,我们国家的民族不是56个,应该是57个。虽然这种说法还需仔细探讨和斟酌,但他们的确有很多地方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的语言类似白话,但又不尽相同;他们在大年初一凌晨,一家人会围绕着船走一圈,叫做行大运;他们忌讳“翻”字,就连吃鱼,也不准把鱼翻过来,吃完一边,提起鱼骨头,再吃另外一边;他们祭拜的神是“妈祖”,提到妈祖,阿来不得不在此说句题外话。据说,妈祖是比干的后人,所以比干庙里也有妈祖的神位。
  比干是谁?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是当时的第一行政长官,他因为反对商纣王酒池肉林的生活方式所以被挖了心。比干遇害时,他的夫人已经怀孕,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杀逃到了城外茂密的森林里。商朝灭亡后,比干得以平反昭雪,周武王就给他的孩子赐姓,让他姓林。
  公元960年,也就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那一年,福建莆田湄洲的林家迎来了一个生下来一个月都不会哭的女孩,家人就给她取名叫林默娘。林默娘天赋异禀,不但医术精湛,还善观天象,能预知天气变化,能腾云驾雾,一旦有人在海上遇难,她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去救助。她羽化升仙后,湄洲的渔民经常看到她显灵,飞翔在海上拯救那些遇难的人,于是,当地渔民就在她升天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尊称她为妈祖。
  从北宋的宋徽宗到清朝的同治,一共有14位皇帝先后对她敕封了34次,由此可见,她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妈祖是渔民的保护神,而渔民又是最先走出国门的,所以,只要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庙。据说,全世界有5000多座妈祖庙,光台湾就有800多座。说到台湾,还不能不为妈祖点赞,因为现在的她,不仅仅是渔民的保护神,还是连结海峡两岸的情感纽带,是缓和台海关系的润滑剂。
  本帖选自《导游手记》第二十八章,想看全文的请点击链接。另外,作者想找一点反映海南风土人情、市容市貌的插图,有图片的请回复一下,谢谢!
  http :bbs。tianya。cnpost culture 1046740 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