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武:农耕与游牧世界之十五
文章目录
罗辑思维:《汪精卫的命运深渊》。大汉奸中,为什么喜欢搞翻案的人总愿意拿汪精卫说事,明明是铁板钉钉,如此明显,竟然不断有人似乎为其抱打不平。显然与其他的汉奸相比,其欺骗性更大。一是被迫论,就是在他们党内一直是个受迫害的角色。资格老,还是正统的前领导人的见证、放心的接班人,这个事情非常重要,我们的传统思维中非常讲究“名正言顺”,人家是从先辈那儿正传弟子,然而被后人所剥夺了;二是资格之老,当年就是不顾性命,进皇宫刺杀载沣王的,还留下不负少年头等诗句。如此毅然决然,似生命为草芥之青春少年,按道理也不会做对不起国家的事情,前后的行为没有对应的可能;三是曲线救国。曾经有人编造说,当年汪从重庆出走,桌上留下两句:兄在前方打,弟在后方打,意思对付日本人,咱们兄弟分两条战线,齐心协力共同对付日本等。如此种种想象空间比较大,所以才有可能某些人想给其翻案的可能。其实我们说,人生之路都是自己脚下走出来的,方向、怎么走、速度怎样,全是自己而为。别人可能影响一时,但影响不了一世;坐上贼船可能盲目一时,但也不会一世,中间完全可以有机会下船,然而重新走上属于自己的光明的大道。同样,汪精卫的最后人生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于客观其他因素有关,但主要还是自己,客观可能影响到自己行为的某些结果,但根本之结果,还是自己主观所为。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某些知识分子内心的一些本性所致。看我们的古诗词,许多文人自以为才学丰厚、学富五车,可以为国为民做出杰出重大贡献,然而真正让他们试着干,立马现原形,眼高手低,他们往往陶醉于自己的幻想之中,而没有具体的治国之本领。然而等人家领导一看不行,赶紧换人,而知识分子又开始怨天忧人,认为怀才不遇,你们怎么这么没有眼光、我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怎么能够如此轻易地废弃掉我,再给我机会,我一定会怎么样怎么样。知识分子的那种骨子里的无才却清高、好高骛远等特性表现无遗。做事容易情绪化,没有自己的坚守的底线红线,一旦遇到困难,全部放弃。所以古人有时领导会无奈说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有时类似是烫手的山芋,抱弃都不得。而作为汪精卫的堕落变化过程,从其故事发生的轨迹来看,尽管客观条件很重要,但是关键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条件最多可能起到实验中的催化剂的作用。当然从故事看,他的变化过程也不是一步到位、类似切香肠的过程所致。一是自己一方的越压迫,那边的拉力就越大,自己的弹性也就越强;二是一路走来,亲信越来越少,依靠的人越来越少,自然那边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所以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最后孤家寡人,实在手里没有牌了,要生存,于是出卖灵魂也就变得现实起来;三是在河内被追杀,彻底让双方的矛盾公开化,自然也开始了泾渭分明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了。现实让双方都没有再回旋的空间了。所以说,某些悲剧有个人本性的原因造成,也有相互之间斗争的悲剧所致。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9-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