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行道三步
  《古树重生•一 学道1。27》

  侯工 编著

  微信公众号:xz48021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13。9》)
  杨伯峻:孔子到卫国,冉有替他驾车子。孔子道:“好稠密的人口!”
  冉有道:“人口已经众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道:“使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道:“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道:“教育他们。”
  钱穆:先生到卫国,冉有为先生赶车。先生说:“卫国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多了,再加些什么呢?”先生说:“设法教他们富。”冉有说:“富了又如何呢?”先生说:“再加以教化。”
  详解:
  这一章承接上一章《变革于道》的政治改革的思想脉络,提出了经济、政治全面改革的三步曲式的路线图。改革,就是纠正违反道的制度、政策和法令,以民众根本利益为皈依。
  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的天性。你看那蚂蚁,一天到晚不停地劳动工作,是为了寻找粮食,解决肚子问题;再看那蜜蜂,在花间飞来飞去,是在忙于采蜜,制作生存需要的美食。
  蚂蚁和蜜蜂辛勤工作,都是在追求幸福生活。人类作为有灵魂的生物,当然也会以辛勤工作来追求幸福,但是为什么人类却经常生活在苦难中?
  只要你深入观察,你会发现,蚂蚁和蜜蜂都有一只“王”,它们的“王”懂得安排生产,注重协调各工种,让它们各司其职,绝对不会挑起内斗,而且各族群之间也能和平共处。
  ——这就是因为它们懂得依道而行。
  然而,反观人类社会,当“王”的不专心研究生产,却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杀人武器,武器杀伤力越来越强,一个氢弹下来,一个千万人口大城市瞬间就没了。
  各国都随时准备世界大战,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动荡的前夕,很多鼓吹暴力和战争的“鹰派”队伍正在壮大,文哥沉渣正在泛起,乌云翻滚,周天寒彻。
  人类长期生活在暴力阴影和战争恐怖的阴影下,又如何有幸福呢?
  整个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恐怖战争史。古有秦始皇灭六国,后有十字军东征,近代有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各宗教之间,各教派之间,各阶级之间……非要打个你死我活的,这就是人类智慧不及蚂蚁和蜜蜂之处,归因于人类不能依道而行。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发现了这个问题,首先提出依道而行的主张,并且以有道无道作为考核执 政者的标准,因为一个郭家民众的幸福,主要看执 政者是否有道。
  ——有道则安居乐业幸福繁荣,无道则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依道改革的路线图:(1)庶之,(2)富之,(3)教之。
  孔子一方面是说给学生和广大民众听,让大家知道自己的现状和奋斗的目标,另一方面是说给执 政者听,让他们知道如何做个有道之君。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子:孔子;适:到;卫:卫国;冉有:孔子的学生;仆:驾御马车; 庶:自由来往的人群,市面繁华。庶矣哉:这里百业兴旺,多么繁华啊!
  ——孔子到了卫国,他的学生冉有驾车来接,孔子沿途看到卫国市面繁华,不由感慨地说:“这里百业兴旺,多么繁华啊!”
  受朱熹影响,杨钱二师都将“庶”解释为“人口稠密、众多”,其实,“庶”不单单指“人口稠密、众多”,主要还是指人们生活形态的多样化,也就是“不同”。
  一个地方,就算满大街都是人,但清一色都穿同样颜色的服装、同样严肃紧张的面孔、同样的斗鸡眼神态,所有商店都清一色一个样子,所有报纸、传媒都一种声音,所有戏剧都一个高大全形象,所有文化都一片红,这样,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庶”。
  只有“不相”才能“不同”,只有“不同”才有多样性,才能称得上“庶”,这种“庶”叫做繁华。
  “庶”的前提就是自 由,没有自由,就没有多样性,也就没有“庶”。像计划经济,衣服规定蓝灰色,报纸规定“形势大好”,文艺规定样板戏,购物规定要凭票,虽然人口不少,但是算得上“庶”吗?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既:既然;何:怎么;加:这里是办的意思;焉:呢;富:富裕充实;之:代指民众。
  ——冉有问道:“百业兴旺繁华后,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孔子说:“让民众全面富裕充实。”
  ——只有在自 由民 主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庶”。“庶”了,才有可能谈得上“富之”。如果仍然是计划经济,连庶都谈不上,又如何谈富?所以庶是前提。
  ——执 政者首先要解放思想,打破僵局,破除对权威的迷信,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使民众生活在自 由宽松的环境下,让民众自 由创业,自 由发展,各展所长,这样自然会带来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这是执 政者行道的第一步,相当于改 革开放时首先要打破计划经济的桎梏,从闭关锁国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引进外资、先进科技和经营管理。
  ——有了这样的前提条件,才可以谈论“让民众富裕充实”。让民众富裕充实,其实就是藏富于民,要藏富于民,就要打破垄断,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让市场进行资源调配。
  ——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资源分配和商品流通都由政 府统死,民众又何来创业?没有创业,又何来财富?
  ——孔子说的“富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打破郭家垄断,政 府退出市场,将资源和市场交给民众,让市场自动调控资源配置和商品流通,也就是让资源依道流通,自然就会增值,富裕就是自然的事了。
  ——政 府给民众自 由,民众在经济上富裕了,自然会带动人的素质,政治地位等等的提高。“富之”必须在“庶”的基础上,也就是在“不同”、“不相”的自 由总原则下才有可能“富之”,而这“富之”就是使人全面得到发展。
  ——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谈得上真富。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富之”是针对所有的人,如果只针对某一部分的人,那连“庶”都达不到,又何来“富之”?只有先对“贫富”之相“不相”之,有了“庶”,才谈得上对所有人的“富之”。
  ——如果只是“让少数人先富起来”,那就是还没有做到“庶”,这是执 政者必须清醒认识的。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教之:通过对民众教育、教化,落实政 制改 革,提升社会文明,有教无类,就是大同。
  ——冉有说:“民众全面富裕充实了,下一步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更要注重对民众教育和教化,改 革政 制,提升社会文明,实现世界大同。”
  ——教育、教化是执政者自始至终都要履行的责任,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在富裕后才进行教育和教化”。
  ——比如在改 革开放初期,就必须教育民众,让他们将贫穷的原因找出来,反思计划经济的危害,让群众明了改 革的方向和步骤,然后才能进行解散人民公社,包产到户等工作。在计划经济时代,谁要这样做,是要杀头坐牢的。
  ——如果没有教育和教化,群众因害怕挨整被斗,就不会响应上级的号召,改 革也就无法进行了。不是现在还有人在坚持搞南街式的计划经济模式吗?这就可见教育、教化和政 改的重要性了。
  ——“教”还体现为整个上层建筑的结构,也就是“教”的功能和形态。由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可分关系,这个“教”,其实又代指整个社会结构。
  ——“富”而“教”,社会充分发展的形态,就是全面发展的人自 由地联合,构成整个社会的结构,用一个现代术语,就是自 由人的联合体,这就是改 革政 制,实现大同。
  ——全面发展的自 由人的联合体,就是“庶、富、教”充分发展所呈现的面貌。
  ——只有自 由人,才会有多样性,才会有“不相”而“不同”,才有真正的“庶”;只有全面发展,才有真正的“富”;由“庶”而“富”,充分发展而形成“全面发展的自 由人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结构,这才是真正的“教”》
  ——“教”不仅仅是教育和教化,更主要的是体制的改革,让体制与时俱进。“庶、富、教”,就是不同成其大而大同。
  ——“庶、富”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的发展水平,只有“庶、富”充分发展,才有“教”的充分发展。
  ——“教”的充分发展就是“人不愠”,只有“全面发展的自 由人的联合体”构成的“教”,才是构成“人不愠”世界的社会结构基础,而只有“人不愠”,才是真正的“大同”。
  以上三步是孔子发挥《易》里“乾卦”的智慧。乾卦,主卦和客卦都是乾卦,卦象是天,特性是强健而且是强强联合:执 政者与民众共同创业,达到成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庶之(使之庶),富之(使之富),教之(使之教化)三大步骤都是强有力的实干和彰显——乾卦主显,是“显学”。
  “庶之”相当于九二:见(xiàn)龙在田,利见大人(龙在田野里出现了,利于表现为大人物。——喻指自由宽松的创业环境)。
  “富之”相当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龙可能一跃成天龙,也可能还在深渊,无所怪罪。——喻指创业致富过程)。
  “教之”相当于《乾》卦特有的爻题“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出现龙群,看不出首领,吉利。——大同之谓也)。——读者诸君可慢慢体会。

  总结而言,行道三步:
  (1)庶之,是在自 由环境下让各行各业兴旺以及各种建设性思想自 由发挥出来;
  (2)富之,打破垄断,减轻赋税,藏富于民,促进市场经济,使所有人都得到全面发展;
  (3)教之,提高全民政治待遇,施以仁德教化,有教无类,提高道德风尚,改 革政 制,实现自 由人联合体。
  本章分段如下: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白话文:
  孔子到了卫国,他的学生冉有驾车来接。孔子沿途看到卫国市面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不由感慨地说:“百业兴旺,多么繁华啊!”
  冉有说:“自 由繁荣了,下一步该怎么办?”
  孔子说:“让民众全面富裕充实。”
  冉有说:“民众全面富裕充实了,下一步又该怎么办?”
  孔子说:“更要注重教育和教化,改 革政 制,实现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