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我来到了歌乐山。川渝大地上的歌乐山并不高大巍峨,但它却是我心中的一座丰碑,因为它那绿树浓阴、苍松翠柏环抱的渣滓洞、白公馆,永存着革命先烈的忠魂。激励过几代人的小说《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留下了他们生命的印迹,当我随着络绎不绝的人群,心怀肃穆地走进渣滓洞和白公馆,满含崇敬地面对那些熟悉与陌生的名字,面对每一件遗物、每一幅照片,甚至是面对每一种刑具时,我惊讶和沉思了——因为他们竟这样年轻,牺牲时大多在20至30岁之间,这是一群年轻的生命。
  年轻是一种美丽。但年轻的生命化作红的闪电和血的浪花,璨如霞锦地喷发出来时,我知道,它完成了一番最壮烈与瑰丽的生命行程。1949年11月27日,解放山城的炮声从嘉陵江上传来,这群年轻的生命正擎起心中那面五星红旗,透过铁窗凝神翘望新中国的太阳,而疯狂屠杀的弹雨却向牢房里的生命倾泻着,刹时,渣滓洞是红的,白公馆是红的,歌乐山的泥土、山石被鲜血染红了……
  生命,应该红得像最纯净的血液。这样,它才能燃烧,它才会激荡,它才誓言般昭示出爱的忠贞不渝。是理想和信仰将歌乐山中牺牲者们的热血点燃,假如他们还活着,假如生命随时光一起延续……其实,没有假如,因为这群生命永远停留在了年轻与美丽的历史坐标上。只是,你去理解他们吧——用自己的生命。
  理解这群生命,便不能漠视牺牲。所有的义无反顾和笑对死神,正因为有了坚守信仰这颗初心作为精神支撑。我记得二十几年前,有一个题为《红岩魂》的巡展旋风般刮起在北京,当时,有多少苍老的、稚嫩的、强健的、柔弱的生命都在一种激情的漩涡里盘旋,我想,那些眼泪、那些感慨、那些语言甚至思索都是一种表现形式,归根到底,生命想同生命碰撞,生命要和生命共鸣。是的,《红岩魂》!这个“魂”字具有惊人的准确,凡是不肯承受生命之轻的人,在那一时刻,都想紧紧抓住这个“魂”。今天,我们说不忘初心,为的是使“红岩之魂”更好地传承;我们说牢记使命,是因为先辈和先烈们把事业的担当赋予了后来者。如何守住初心和履行使命,让我在歌乐山中思考,清晰着内心的答案。歌乐山,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在苍绿的山峦中,安息着先烈的忠魂,也让我找到了那颗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