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高管的奶酪为啥动不得?【转载】
文章目录
工资支付条例交人大审议,央企高管收入调节搁浅。《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推出已经接近两个月,记者了解到人社部和全国总工会已经展开实际行动,与外界期待的全面推进改革不同的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方式是“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比如在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下,改革将优先着手基层员工,而对于饱受诟病的央企高管收入则暂时搁置。
盼望着、盼望着,收入分配改革终于要有“实际行动”了。可惜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在“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先进理论的指导下,改革之手再次“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毫无悬念地放过了央企高管这样的“特殊阶层”,落到了普通民众的屁股上。
央企高管收入畸高的现象早为公众所诟病。以“共和国的长子”两桶油为例,2011年12月11日,北京师范大学发布报告称,鉴于公司的实际业绩,中石油高管薪酬存在严重的激励过度。报告显示,2011年中石油高管人均薪酬是110。022万。报告称,国企的高营业收入更多来自垄断优势,所以不能以企业名义业绩为依据,而应该按照实际企业业绩评价高管薪酬。
中石油高管人均收入百万,报告称其“激励过度”。窃以为,这样的说法实在是太“委婉”了。有分析认为,公众对国企高管高薪的质疑主要有三点:国企高管不是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获得高薪;部分垄断性企业不是通过市场竞争获得经济效益;高管不是通过市场选拔获得职务。坊间甚至还有过某些国企高管“自己给自己定薪酬”的传言。果如是,国企高管的天价薪酬就与“激励”没有一毛钱关系,不过是可耻的“权力分肥”的变种罢了。
无独有偶,平安保险老总马明哲2007年的税前薪酬高达6616。1万元,一度陷入“高薪门”漩涡,不过尽管舆论汹汹,事情最终还是不了了之。因为现在国企高管拿高薪早已是普遍现象,旁人拿得,马明哲为啥拿不得?公众甚至研究机构随便质疑,都不会起到多大作用。现如今在国企任职实在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既油水丰厚又不必像党政机关领导那样受到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仅以中石油为例,近年来就频频有“在北京团购住房,副处级以上领导人手一套”等令人欣羡的“超国民待遇”被媒体踢爆。也难怪有那么多的“二代”要扎堆往央企跑。
国企高管的高待遇基本上旱涝保收,很少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据2009年2月4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各大券商纷纷采取降薪、裁员方式来应对此轮熊市。而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券商国泰君安证券却大幅提高薪酬及福利费用至32亿元,较年初预算数增长57,员工人均收入过百万。国泰君安这份天价薪酬及福利费用让人感到瞠目结舌,是因为他们业绩骄人吗?显然不是。该公司的主要利润指标表现都差强人意,主要业务均未完成年初预算。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逆市上扬”吧。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对“员工人均收入过百万”的算法,国泰君安内部的员工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他们纷纷向记者表示,自己2008年薪酬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儿。看来,“人均”真是害死人哪,让多少国人背了黑锅啊。普通员工都没拿到那么多钱,钱都进了谁的腰包了?算了,看透别说透,大家伙儿还是再“心照不宣”一回吧。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