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以漢族為主體,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在社會的政治權力上以漢族為主體;第二,在人口比例上以漢族為主體;第三,在國家文化上以漢族為主體。滿足不了這些條件,一個國家便不能稱爲中國。
  中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從黃帝時期到周朝,中國一直是漢族(當時稱華夏族)組成的單一民族國家,也就是漢族(當時稱華夏族)的民族國家。在那段很長的歷史時期,華夏就等於漢,華夏國家全部由漢人組成,不存在什麽異議。從秦朝以後,中國境内開始存在少數民族。但是在此后的幾千年内,漢族始終是中國的主體。就是在中國已經存在很多民族的各朝代,中華、華夏、中國人等詞,一直是漢族的同義詞,少數民族作爲後來加入中國的民族,有時被視爲化外之民,有時被視爲異民族公民,頂多只能算作中國的旁支。傳統的中華文化,一直就是指漢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最多只能算作中華文化的旁支。因此,漢族在政治權力、人口、文化上居於主體地位,一直是傳統中國的特徵。
  如果有一天,日本的和族不佔多數地位,或者和族乾脆消失了,日本這塊土地被另外一個民族佔有,那麽那個國家還能叫日本嗎?即使叫日本,那和以前的日本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了。同樣,漢族不佔主體的國家,也和傳統中國大相徑庭了。就好比,如果海外出現一個國家,大部分人都是非漢人,主體文化不是漢文化,那麽即使這個國家也叫“中國”,那也和炎黃子孫的五千年中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了。
  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也能發現元清這兩個國家並非中國。在蒙元時期,漢人淪爲下等公民,在法律上受到蒙古人、色目人的壓迫,漢族淪落至此,蒙元政權顯然不是中國政權。同樣,在滿清時期,漢人不僅受到滿人的種族壓迫,甚至連華夏文化的外在標誌——漢族衣冠都失去了,朝鮮使臣出使滿清後,有感于漢族衣冠消亡,對國王報告說“漢儀不復見,何日變中華?”可見,這個使臣已經把漢族衣冠消亡看作中華滅亡的標誌。滿清講“國語騎射”,不要以爲這個國語是漢語的普通話,這個國語是滿語,滿語是滿清的第一語言,滿清和俄國簽訂尼佈楚條約,需要兩种清國文字,便用了滿文和蒙古文,漢字連採用的資格都沒有,滿清顯然也不是中國政權。當然,元清不是中國政權,根本原因並非上述現象,上述現象只是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