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为什么遭受恶名?
文章目录
文化散文家、学者余秋雨近年来饱受恶名,一个曾经在华人圈中备受赞誉,并被认为最有希望成为文化大师的余秋雨,为什么负面新闻不断,遭到了众多批评,尤其是众多网友对他批评不绝 ?余秋雨口中的quot ;咬余专业户quot ;也是人数众多?以至于余秋雨最终关闭新浪博客,几乎淡出公众视野?是嫉妒?是恶意攻击?还是他自己本来就很有问题?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些谈论余秋雨的话题,大意是余秋雨是大师,他的文学成就是无法被抹杀的,他不应该遭到这样的“待遇”。
我想对这种言论进行一下反驳。
关于余秋雨,我想说,从来也没有人从根本上否定过他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的那篇《一个王朝的背影》,这是他的好作品,我看到即使是最苛刻的评论家,也是赞赏不已,没有人否定余的文学成就和作为一个著名文化散文作家的成就。
那人们否定的是余秋雨的什么呢 ?主要是三条:
一、他本来不算文化大师,但却恰恰处处以文化大师自居,缺乏一个谦虚厚重的为文为人的态度。
用评论家萧夏林的话说,余属于一个一流的才子文人,但还不够格做大师,为什么呢?《山居笔记》除了那篇《一个王朝的背影》是成功之作外,其他文章,已经显示出了余秋雨的学术空心化和泡沫化,至于后来的《霜冷长河》,大家也都看到了,那叫文化散文?那叫有深厚功底的文化学者写出来的文化散文?比起他的《文化苦旅》来,你如果事先不知道是同一个人写的的话,你能相信一个人写东西能有那么大的差距?而恰恰是就是产生了这么垃圾的作品的余秋雨,却处处以文化大师自居。
二、余秋雨缺乏一个厚道的性格,总是以小人之心去揣度批评他的人。
我们说,大师必然是为文必然是谨慎和慎重的为人也是应该厚道和谦虚的,比如民国时代的灿烂群星,林语堂、矛盾、钱钟书、巴金、胡适等人,无不是厚道之辈,为文或许有尖刻的时候,为人却是足够的厚道。即使尖刻如鲁迅,其实也是对他认为的敌人很尖刻,而对青年后辈和同辈中的友善之人,也是厚道的。举个鲁迅厚道的例子。鲁迅很重视翻译的作用,认为翻译不当将误导他人,特别是后辈青年。那时候,恰好一个青年叫赵景深的青年学者把英文中的“银河”按照直接的意思翻译成了“牛奶路”,一时成为翻译上的笑话,鲁迅知道后也曾经多次在文章和谈话中谈到这个事情。一次在和朋友聚会中,鲁迅又谈到“牛奶路”,结果同桌的一个直性子人告诉鲁迅,说赵景深没有出过国,赵的英文全靠自学的,鲁迅听到后再也没说话,后来鲁迅无论是文章中还是谈话中,再也没有提到“牛奶路”的事情——这,就是一个刻薄出名的鲁迅的厚道之处。
反观余秋雨,总是以小人之心去揣度批评他的人,揣度人家的动机,总觉得人家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去攻击他,而恰恰缺少自我反省的精神。他在《霜冷长河》中对批评他的人的冷嘲热讽,以苏东坡自居,把批评他的人都说成是“围剿大师”的小人。他作为一个有盛名的学者和作家,有诸多的赞美和批评之声,都是很正常的,历来盛名者总是毁誉参半的,伟大如毛泽东,不也是毁誉参半嘛,即使开创了国家民族未来的小平,现在不也有一些批评之声嘛。实际上,真正批评余秋雨的人,除了极少数可能掺杂个人恩怨和私心之外,大多数人都是希望批评能有益于余秋雨的。即使那个被余秋雨封为“四大咬余专业户”之一的萧夏林,在2000年我看到他的一篇是《警惕余秋雨》,说的是余秋雨不算大师,而是一流的才子文人,并对本来有希望成为当代大师的余秋雨后来却走上了“歧途”,显得很感可惜,要人们警惕这种现象。但是余秋雨不但不接受批评,而潜心著述,进而终究成就当代大师,反而揣度人家嫉妒他,打击他,恶意攻击他。这样的人品,人们如何认可他、信服他、敬重他?
三、地震期间的言论缺乏起码的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和学者对弱势群体和受灾群众的人文关怀之心。
余秋雨那篇“含泪劝告”文字,可以说,将余秋雨的本性暴露无遗,将他的个人性格、思维方式暴露无遗。面对悲愤不已的因为豆腐渣楼而失去孩子的家长,余秋雨采用了一种所谓的“为了大局”和“不要让海外媒体说三道四”的思维方式和理由来“含泪劝告”,这是不是文革遗风的政治思维在里面?完全就是!“大局”就可以不把那么多家长的悲愤当一回事,就可以冷处理那么多家长的悲痛?就可以搪塞那些豆腐渣的腐败带来的杯具?所以他的含泪劝告被众多网友解读为“猫哭耗子假慈悲”,这是一个自命文化大师的人应该对待弱势群体的姿态?他缺乏起码的悲悯之心。至于后来的捐款门事件,也许他不知情,也许不是他的本意,但是事实就是他的20万捐款在运作过程中变成了3万本并不值钱的书,你说一个有人文情怀的学者,面对自己信誓旦旦公开表态的捐款,能如此儿戏吗?即使事件的演变完全不是他的本意,他也有“失职”的嫌疑。然而,恰恰就是这个余秋雨,面对这个事件,不是去查证和补过,反而立马将捅出这个事件真相的人说成是“咬余专业户”的卑鄙行径。不管人家是不是“咬余”,你也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运作过程中,如果确实有他自己不知道且违背他本意的事情,他要做的也应该是立马解决,公布真相,即使不便于公布,也不能首去用小人之心揣度人家的动机。就算人家动机不纯,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那你自己也是有问题的。可是他恰恰缺乏这种自省精神。
从来没有人从根本上否定过余秋雨的文学成就,否定的是他本来不是大师,但是却以大师自居;绝大多数人对他是善意的批评,可是他总是解读为人家在嫉妒他,恶意攻击他;大多数批评他的人恰恰是惋惜本来可以成为当代大师的余秋雨,后来走上了“歧途”。而后来对他人品的质疑,恰恰是他自己的不当思维方式和不当言论的结果。
我想,这些,就是余秋雨为什么遭受恶名的主要原因吧。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