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宣言”:提倡艺术批评的“低碳化”——用朴素的语言,回到艺术现场,回到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身;反对艺术批评的“高碳化”:也就是反对“大词化”、哲学化、“老外化”和翻译化的艺术批评写作风气。 ——发起人:殷双喜、孙振华、吴鸿、杨小彦、鲁虹、冯原、冀少峰,2011年11月27日 于安徽芜湖。

  这个宣言看似简单的几句话,但是它终于把我们今天的批评存在的问题非常准确的归纳出来。中国人看自己人的绘画,我觉得不需要太多的外来表达,只要对应了自己的内心,我想中国艺术的本原的东西就能看得很透。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就在一种对西方绘画精神死追乱跟的状态下,迷失了我们自己对中国绘画的新见解和新表达。只有当欧美出现严重危机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今天我们艺术最缺少的是来自一个民族的自信,尤其是文化上的自信——外化的表现就是艺术家常常龟缩在批评家背后,或者一个成功的批评家背后总要搭上几个成功的市场化艺术家。我一直认为,一个艺术家听出自己内心而不是听出批评家的判断,才是他们作为一个艺术家人格独立、内心自信、艺术风格化的基本前提。

  我们今天艺术界所发生的很严重的问题,正是我们太强调别人的声音,把批评家的意见当作主要参考的意见,所以我们迷失了艺术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可能性。那么,更多的艺术家又如何找到自己艺术精神的寄所的,我觉得保持自己独立的绘画感觉,这才是今天我们艺术家最重要的心性。因为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能像范曾,吴冠中那样张张画都要有故事,都要在拍场拍出高价,需要他人无限量的认同。艺术家只需要承认自己的真诚和自信,就可以立足,这才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不需要这个不公平的主流环境和意识形态的认可。

  “芜湖宣言”似乎意味着批评系统内部的一次分化,以及对现成批评系统的局外共识。特别有感于“芜湖宣言”对今后艺术批评提出了几个非标准型参考系数。这些也可能对很多寄生虫似的批评家起不到实用性的系数,虽然不能实质性的解决中国批评界积攒的问题,但是在新的框架里和新的思维路径下寻找新的共识,我觉得将成为新的趋势和驱动力。我觉得这也是解决批评界现有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今天的艺术界站在新的历史时间节点上,需要怎么样的一个新的能够真正体现美术界精神的思维界面,我觉得仍然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否则等待“芜湖宣言”之后又将是令人绝望的现实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