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民地位,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样的待遇和福利
文章目录
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6,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工业化进程加快后,农村所面临的尴尬境地——“空心”。 “空心村”的出现除了对延续千年的“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传统家庭伦理构成巨大冲击外,还衍生出了土地荒芜、村舍闲置、阻碍穷村脱贫致富等弊端。如何行之有效的解决“空心村”问题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在农村虽说这些钱养活一家人没有问题,但不能让孩子们继续当放牛娃。”一位地道的农民说道。
他那朴实的话语里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也透出对社会地位的强烈渴求。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维系温饱,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让子女摆脱上一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因此,单一的惠农政策,难以有效的遏制“空心村”的出现。
士农工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当今社会,农民的地位处于这四类最底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管是偏居农村一隅种植粮食,还是进城务工推动城市建设,他们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理应成为城市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者。但现实却是,农民的主体地位未得到任何的提高,在劳动报酬、子女上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难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如此情况下,就不难理解空心村泛滥的原因了。
“空心村”如何才能够不空?只有提升农民地位,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样的待遇和福利,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