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时尚”温暖冬日
文章目录
垃圾分类看似一件小事,却关系到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近两年多地政府颁布相关法令,其中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在全省各设区市及雄安新区的城区,以及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范围内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想要实现垃圾分类,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垃圾分类意识。在新西兰,过多或者不符合规定的垃圾将不会被收集,居民会收到一张卡片告知原因;在美国,各个城市都有细致和严格的法律,而且会定期邀请家长和孩子通过互动方式了解环境保护以及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在瑞典人的眼中,垃圾是“瑞典克朗”,根据“押金回收制度”,喝完的易拉罐、塑料瓶投入超市自动回收机后,消费者可到收银台兑换现金,直接抵扣消费……
培养习惯,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制度约束起作用。推行强制垃圾分类制度,建立起监督与惩戒的机制,有助于发挥警示作用,令垃圾分类的观念深入人心。早在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选定46座城市在城区范围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近两年各城市推进垃圾强制分类的步伐明显加快。
事实上,垃圾分类在不少城市已推行多年,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除后端处理设施和技术难以跟上以及配套制度不完善、长期规划存在问题,也与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没有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等有关。
做好垃圾分类,最重要的是做好垃圾分类的教育引导工作。经过多年的倡导和宣教,不少人其实不缺少垃圾分类的基本意识,但是面对着垃圾箱上“可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简单标识,大家缺少的往往是“如何正确分类”的相关知识。开展好垃圾分类教育工作,需要利用好大众传媒,给全民设置一堂“垃圾分类课”,让人们能够精准地进行分类投放;同时,不能止步于科普知识的初级阶段,还需通过灵活易懂的宣传手段,让居民深入了解垃圾处理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进一步教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处理的日常工作,这方面工作的意义可谓立意长远。当社会形成了垃圾科学处理的群体意识,也许垃圾分类连“强制”都不再需要,最终将演变为一种习俗与共识。
垃圾分类不是靠制度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和坚持。习惯决定效果,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生活习惯,助推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新“时尚”,让文明“时尚”温暖冬日。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