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方法
  课程一词最早出处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这意味着课程与知识从开端就密不可分,知识成为课程的本质,既是传统观念也是当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念。课程意识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意识,课程意识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形成,要求教师面向未来,面向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待和处理教学任务。将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和态度作为课堂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任务。能够使课堂教学中的内容更能够为学生理解和掌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提及:“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课程意识”即一种知识也是一种经验,以知识为导向,以课程为经验,这样更加促进社会主义新时代核心素养的形成。
  教学不是书本上的内容老师读学生听的过程,而是需要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变化,贴近教学实际的要求,形成具体而有效的教学方案,将无声的文字教材转化为生动的课堂教学,实现源于教材而超越教材的教学效果,实现教材内容的教学化,体现着一名教师的课程转化能力,是提高教学技巧和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 2017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成为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的存在具有本源性,教的存在具有条件性,追本溯源应以学为根本,有学者在论述教与学关系的基本状态时说到:“教学的根本目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体现、落实于学的必要性,教的现实性取决于学的可能性,教的准备依存于学的准备。整个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的态势。这样教育学的关系表现为:学处于规约的地位,而教则是关系的次要方面,处于辅从地位,教的目的、任务、内容依存于学的目的、任务、内容,教的过程符合、适应于学的过程的内在逻辑,教的任务是否完成要看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而后者则落实、体现在学的终态上。”故此课堂教学关系核心应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把学习的主体归还给学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