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强大力量,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文章目录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站在“两个100年”的历史交汇点,站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我们要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践行党的宗旨,大力弘扬建党精神、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以更有力的措施,汇聚更加强大的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指导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农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多,农村民生显著改善。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保证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始终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系统首要政治任务,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基础
一是持续开展返贫预警监测。充分运用防返贫监测预警系统,定期开展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这“三类人员”的重点监测,持续跟踪“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监测收入变化,对存在致贫风险的农户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实行动态管理,有效化解返贫、致贫风险。二是大力推进增收路径步伐。把扶贫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整合相关项目资金,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扶贫产业,扶贫产业不停步。三是稳岗就压,定期开展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就业务工情况监测,摸清就业需求,实施就业信息动态监测,并将就业信息,就业需求等信息录入就业监测系统,四是做好农村改厕工作。协调相关单位、干部,配合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开展农村改厕入户调查和数据录入工作,开办农村改厕系统录入培训,确保排查无盲区、统计无错漏。五是大力培育引进农村人才。围绕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好职业技术学院作用,开展种养技术、经营管理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高素质农民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扎根农村、从事农业、服务农民的致富带头人。畅通优秀人才返乡下乡渠道,鼓励高端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
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重要判断,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和农业发展不充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是最突出的问题。因此,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未来二三十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我们必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决不能忽视“三农”。在实现现代化和强国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下更大的功夫。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村最艰巨、最艰巨的任务是农村最广大、最深厚的基础,最大的潜力和后劲在于农村。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在长期工业化、城镇化的指导下,对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供给功能的重新定位。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从过去单一的农业现代化目标,扩大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从以农业为中心,全面发展到以农民和农村为中心,从而赋予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空间和平等的机会,发展权是对农村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