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国各地大规模出现90年代未分配大中专毕业生维权?
文章目录
以河南省99级中师生为例。早些时间在小桔灯上读过一篇关于曾经是一位中等师范学校的老师,讲述了他亲身经历了中师教育政策的实施及废止的全过程,文中提到大约从1983年开始,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这一政策执行至1999年。谢新茂老师是一位中等师范学校的老师,从1983年开始,就一直在一所中师学校任教,一直到2002年最后一届中师毕业生离校后,才调到另一所学校。他亲身经历了中师教育政策的实施及废止的全过程。 他在文章《初中毕业上中师:教育之大幸与个人之不幸》说:“他们以出类拔萃的优异素质,却选择上中师,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一张饭票。”同样,还有一位中师学校老师,周碧华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师生,中国腾飞的“垫脚石”》,也讲述自己那一段执教湖南桃源师范的经历,通过担任一届中师生班主任的感知,谈了对中师生最真实的认识和评价:”因为,他们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在当年大学录取率还十分低下的时代,考取中师的意义不亚于当今考取研究生;在当年城乡差别十分明显的情况下,考取中师的农村孩子意味着从此跳出了“农门”然而在当时的背景下考上学的河南省99级中师生并没有学哥学姐们那么幸运了,开学时同样专了户粮关系,拿着高昂的学费,但是到2002年毕业时地方政府一句没文件,财政困难,没编制等各种理由让回去等通知。
为什么近期河南99级中师生接连不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河南省教育厅的维权呢?
维权维的是公平。2000年前后,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一方面利用改革不完善的漏洞,对外不公布上级下发的就业分配文件,将统招、定向、合委等中专生踢入被改革范围不予分配。统招、定向、合委等中专生到人事部门报道后,只有少量通过关系给予分配,大多数人在报道后就再也没有接到人事部门的后续下文。另一方面却利用职权将子女亲属和寻到门路的纷纷安排到财政事业编岗位上。实际情况却是地方招生的职教中心招收的学生,有的初中未毕业,甚至是小学文凭,却在入学两年后就全部分配了,还有其他单位的下岗职工,,转身变成老师入编上岗了,而经过专业职能培训的99级中师生至今仍没安置。如此这样,哪有编制给无门无路的统招生来分配。这还仅是一个县城。如果以此类推,那全国有此样问题的县市违规安排的人数将是什么概念?不敢想像。
维权维的是尊严。拿笔者一位朋友来说吧,当初是父母的骄傲,全村孩子学习的榜样,入学前一天,大队(现在称村委)送两场电影邀全村父老乡亲一起庆贺。。。。。孰料三年后会变成了全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了,走在外面,经常有些家长指着她教育孩子,以后报考坚决不能报师范,上学不但让家徒四壁,回来还找不到工作。。。。。。也许真的是受了影响,至那以后,村里再也没出一位教师。
一、拖家带口上省城,暴雨中孩子为母亲坚守。
二、病父替孩进省城,顶烈日为孩子讨公道 。
三、远嫁他乡感慨多,不远千里回乡维尊严。
维权的路只的参与了才能明白其中的心酸,各级政府之间推、拖、压、赖等惰政不做为,乱作为,我们为什么还要如此坚持呢?坚守的是讨公平。多次找河南省教育厅领导协商,共同解读文件政策,但省厅仍曲解文件。
1。98年48号文件与99年42号文件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压缩了中专层次的师范、医疗、政法、工商、税务等主要为财政经费供给经费培养人才的专业的招生规模…”这句话显示,本年度师范仍然是拿财政工资,是应分配的。仅是比98年压缩了招生规模。
2。豫政【2001】 13号与豫政【2002】 15号同样提出师范专业毕业生原则上在教育系统编制限额和年度增人计划内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就业,重点充实到县以下中小学任教。从民办教师中招收的学生,毕业后仍回原单位就业。99级与98级同样文件,却不同待遇(98级中师生通过维权已分配上岗)。
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上白纸黑字清楚写着统招、定向、合委等中专生仍执行原政策进行就业分配。这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天的中国在习 的代领下正是打虎拍蝇清除各种垃圾关键时期,99级中师生已不在是昨天那群懵懂初涉社会的青年,维权的动作正不断在各地出现,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直到找回迟到的公平,找回尊严。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