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嘉艺

今天,《人民日报》刊载了一篇署名湖北省长李鸿忠的文章,文章说,建立政府参事制度,是新中国在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一个创举,为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政府负责人对参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有听取逆耳之言的雅量,能包容不同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
  
    能在《人民日报》上,以省长的名义发表,哪个省长都能轻易做到,而且是常事,原因就在他们是省长。但是,这样的文章,是否他们亲自写的,却长期以来为人们议论。首先,有无时间写,和写作班子经常给这么弄的问题;其次,有无心情写的问题,实践证明有些官在党报党刊上“有感而发”之后并没那么做,这也反证文章当初并非他(她)本人所写,使大劲看过、改过。然而,在此我想说的并非这篇文章是否李鸿忠亲自所写的问题,我更想说的是官们如何对待“忠言逆耳”的问题。
  
    忠言,为什么经常逆耳呢?就是因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一旦听到与自己想法不一致尤其激烈的反对时,就不爱听。这种不爱听,不光在官身上,普通人也如此。但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又成了忠言呢?就是因为,说这样的话的人,并无恶意,而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现代民主国家,言论自由还被写上了《宪法》,作为一项宪法原则。人说话,你听不听是一回事,但你不能干涉和侵犯人的言论自由。这方面,世界上有些国家做得好,也有些国家做得不好。
  
    至于参事,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小的群体。即使说他们都是精英的话,也人太少了。而当他们“被官化”后,也有的不敢大声说话了,尤其不敢说逆耳的话了。其实,参事们说不说逆耳的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事们也代表不了所有的人,当然也就不能把逆耳的话都说全。更多的更真的逆耳的话,在人民那里。人民是大海,参事这一点人只是大海里的一瓢水。
  
    中国有三十来个省长,很多人不是全都能叫上名字来,但是,李鸿忠这个名字却能被一下子想起。原因就是,不仅以前就知道他是湖北省长,而且还听说他今年“两会”期间抢了一个女记者的录音笔。
  
    不光重视参事们的话,也更多地听人民的话,才是真正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