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意识”理论于《等待戈多》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语言描写上,《等待戈多》中运用了大量的“无意识”随意的想象方法,作品中两个流浪汉的对话,重复、啰嗦,颠三倒四,没有逻辑性,废话连篇,陈词滥调,在“无意识”下的矛盾和茫然之中等待着戈多的出现,给人以强烈的荒诞感,由此可见,这些都是想象而来,没有必然的联系。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条件下西方人生活的窘境与难堪,这样的状况是社会“无意识”的表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表现出现代世界的荒诞和无意义,深深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一直不露面的戈多,若有若无,说来不来,他似乎能救人脱离苦海,却又像个作威作福的老爷,狄戈二人根本没有见过他,却又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要向他祈祷,向他提出源源不断的乞求,似乎只要他一来,痛苦无聊的生活马上就会光芒四射,所有的难题都将迎刃而解。他们在等待中痛苦地煎熬,腻烦得要死,戈多却一直不来,又一直说要来。两个流浪汉的言语像是“无意识”状态下的倾诉,这种无意识自由说话的方式拓宽了作品反映生活的画面:戈多已然成为他们“无意识”的希望,为了戈多,人们忍受着乏味无聊、日日轮回的生活,忍受着恶人的欺凌与朋友的冷眼,忍受着无边无涯的苦难、无处不在的罪恶,忍受着寂寞孤独、生离死别。不管今天有多么痛苦,人们心中总是抱着一个念头:也许明天就会好起来了。但是消极的等待没有任何结果,就像剧中所暗示的那样,所谓的戈多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为安慰自己制造的幻想,一旦真地来了,就会让人失望。
  在结构安排上,《等待戈多》运用了循环式结构形式,在这种循环中,它始终如一地重复着“等待”这一主旋律,很好地凸现了主题。《等待戈多》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作品,这主要是由于作品情节中的“无意识”重复:如幕与幕之间在内容上重复,每一幕的场景和生活片断的重复等,这是个两幕剧,但第二幕的剧情几乎是第一幕的翻版,甚至人物的行为、话语等也都在“无意识”重复。与传统的戏剧相比,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大胆地运用了与荒诞的内容相适应的荒诞不稽的舞台形式,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模式,情节体现着平淡无奇的反戏剧性。在两个流浪汉等待的过程中,他们一次次的脱下帽子和靴子,甚至用他们帽子表演杂耍,波卓和幸运儿的表演像是马戏团里的动物一样驯服,这一切都让观众联想到古时的通俗闹剧;两个流浪汉的对话,缺乏逻辑,随意无序,充满了强烈的滑稽的行为,有着戏剧相声形式独特的重复性。他们经常说生活在这种痛苦绝望的环境下,他们宁愿死掉。有两次他们想把自己挂在树上却没有成功,第一次是因为他们怕树干禁不住他们的重量,第二次是因为绳子太短了。想要结束生命的决定和无法达成目的的痛苦都是悲剧,这便是两个流浪汉在“无意识”状态下的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