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躺平”成为流行语,这源于《躺平即正义》的作者宣称:“为什么要给明明毫无意义的存在找一些亢奋呢?”尽管外界如何的躁动,他内心依旧那么的波澜不惊。也因此,这位作者被网友们纷纷称为“躺平学大师”。
  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提起“躺平”,更多是自我调侃。“躺平”是指年轻人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孩子、不消费,维持生存最低标准,拒绝“内卷”的一种生活方式。
  “躺平”大火后且衍生出大量内涵段子和表情包。这也招致一些学者、企业家的轮番批评,有人甚至喊话年轻人“躺平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努力工作的纳税人”。不过这类喊话似乎没有赢得共鸣,反而招来舆论反弹。一时间,围绕如何看待“躺平”众说纷纭。
  不难发现,大家似乎都会以“过来人”的亲身经历出发,品评褒贬年轻人的行为表现、精神状态。就像在第四届全国青年企业家峰会上,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说:“现在年轻人‘躺平’太佛系的话,国家的未来靠谁做?”此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某档节目中对此也有一番阐述:“难道我们现
  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可以随便找,一点压力都没有,只要碰到喜欢的女孩,一追她就会同意,不会吧?”
  年轻人对这类高高在上的道德批判做出了反抗。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工作不只是一个“饭碗”,也包括对职业前景、兴趣爱好、工作效能、 劳动尊严、权益保障等多重维度的考量,车子、房子也不再是一般意义的代步、居住,更多的是开启“婚姻生活”、走进下一段人生的前提。当代年轻人不是不想奋斗,而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方式。因为天天加班加点,还被教导“996 是福报”,左手点滴右手电脑的生活已成常态。长此以往,出现逆反心理在所难免。 当命运无法改变,或者改变需要承担过多的压力,有些人也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放眼“80 后”“90 后”“00 后”,几乎每一代都曾被担心会“垮掉”。但事实证明,哪一代都没有“被击垮”,都扛起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责任。而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之所以看似“更让人操心”,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源于“时代鸿沟”。相较于父辈,当代青年有着更活跃的思维、 更张扬的个性、更外向的表达。同时,更喜欢以吐槽、自嘲的方式来自我排遣。这个意义上,其实“过来人”和“年轻人”都存在着“奋斗共识”,“躺平说”之所以引发风波,更多是两代人因沟通方式“错位”导致的。

  既然“过来人”关心“年轻人”,就应当放下身段去倾听交流,正视年轻人的时代特征和表达方式,重视劳动者的现实压力和权益诉求,不断优化奋斗的大环境,让年轻人更能轻装前行。
  事实上,我们也不应过分的将苛责的眼光全聚焦于年轻人身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躺平”“丧文化”等听之任之。“躺平”在任何社会,都不会是主流。但之所以有这些“亚文化”的存在,同时提醒着我们的“过来人”,应该放下身段去倾听交流,正视年轻人的时代特征和表达方式,重视劳动者的现实压力和权益诉求,提醒我们不断优化奋斗的大环境,注重公平正义,为年轻人创新创造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同时让年轻人能轻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