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干部工作作风 落实精准扶贫
文章目录
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庞大,扶贫工作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近日,中央电视台一则有关扶贫的报道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广西省马山县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非贫困对象享受扶贫政策,这3119人中,超过贫困线标准、不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3048人,其中有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在当前全国扶贫工作声势浩荡的大潮流下,马山县的做法并非只是特例这在全国范围内都会大面积存在,这种现象无疑让人大跌眼镜,媒体、网友纷纷口诛笔伐,马山县也得以“火了”一把,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
作为一个基层工作者,在各种民生工程如火如荼进行中,深知这种扶贫造假现象来源之根源。一个是客观上确实存在脱贫减贫的压力。要在2020年以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摘不掉“穷帽子”就要丢了“官帽子”,有的领导为了按时“交差”,层层下压避重就轻,基层工作者为完成任务,把本不符合建档立卡标准的非贫困人口纳入建档立卡,为将来的贫困退出和脱贫奠定基础,因而出现了扶贫的各种乱象。另外一方面是主观上的地方官员懒政惰政怠政行为。这么大面积的造价,绝不是一两个乡镇领导干部就能干出来的,这也说明当地官场风气确实存在问题,地方官员只重视经济发展,不重扶贫开发的民生工程,对上级要求阳奉阴违,在扶贫减贫工作中,政绩观跑偏,玩起了“数字游戏”。
要避免出现上述问题,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落实责任。明确由地方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立下军令状,把扶贫开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亲自过问,亲自参与,只有领导干部树立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政绩观,以上率下,才能正真推动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严格考核奖惩。把考核和用人引导到扶贫攻坚上来,建立激励机制,树立良好导向,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以最严格的考核、最严格的问责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形成有利于精准扶贫的正向激励和制度约束。三是加强动态监管。加强对脱贫减贫工作的监管,建立全程动态跟踪监控,对项目工程、扶贫资金、扶贫对象、减贫效果实行进度跟踪监管,按时公开,让群众心里有底,从源头上和程序上解决脱贫减贫工作造假的问题,避免数字脱贫。四是要加强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工作人员到各家各户调查了解情况,解读扶贫政策,让真正贫困的人得到帮助。
归根到底还是干部、群众思想素质的问题,只有提高了民众的思想素质,营造和谐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