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人被杀到美国人被害,《环球时报》的奇葩言论
文章目录
从中国人被杀到美国人被害,《环球时报》的奇葩言论
不得不说,《环球时报》和它的总编胡锡进,绝对是中国媒体中的另类,奇葩。
作为以涉外报道为主要领域的媒体,《环球时报》可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有一些特权,可以说他人不能说,讲他人不敢讲。所以有时反倒从相反方向为国人打开一扇窗口,让人能够从缝隙中伸出头去,一窥外面的风光,了解些许的风吹草动。我觉得,这才是《环球时报》存在的真正价值。
《环球时报》一直以来就以民族主义为指导,作为一家官媒,这本不足为奇。但其可恶之处在于,它的报道往往混淆客观事实与主观倾向之间的界限,在全世界每天发生的各类新闻中,在选取新闻事实和报道角度方面,经常刻意的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向国人传播经过它过滤、选择后的国外信息,让本来就不能完整、全面地接触国际新闻的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顺找《环球时报》的思路走下去,沿用《环球时报》的思想、观点观察、分析问题,最终在心理上、思维上给予接受,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这种内化在报道文本中的“导向”以新闻事实的面貌出现,才是真正有效而强大。阅读并信任《环球时报》的普通受众,尤其是年轻读者,很难不被这种“新闻”所影响,进入其设定的思维模式,致使新生代不能客观看世界,许多年轻人的国际观狭隘。所以,人们才把为《环球时报》称为中国极端民族主义大本营,中国愤青的生产线。
这也是《环球时报》之所以有这么大影响,同时往往引发巨大争论的原因所在。
比起新闻报道,《环球时报》的评论更有特色。
不得不承认,《环球时报》的时评很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一篇时评,不看署名光看文章,就能知道是《环球时报》所出,胡总编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总的说来,《环球时报》的时评,谈问题从来不一针见血,从来不直截了当,而是拐弯抹角,曲折隐晦,方方面面都照顾到,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难以言表的滋味,给读者以暗示、指引,最终乖乖地顺着它指的路走下去。
在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情处理上,《环球时报》又一次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一件事就是两名中国人在巴基斯坦被宗教极端势力杀害。本来是一件即令国人痛心又令国人愤恨的事,但《环球时报》却亮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这两个人是被韩国人蛊惑去巴基斯坦传基督教去的,言外之意是我们应该恨韩国人,恨基督教。不得不说,《环球时报》的标靶找的很准,一下子就戳到了国人的软肋,韩国人,基督教,这两个标的物在一般国人心中本来就没有什么好印象,再加上《环球时报》一顿忽悠,国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引导这上面去了。难怪有人说,ISIS应该给《环球时报》送面锦旗。
还有一件是刚刚发生的,从朝鲜获释的美国大学生奥托•瓦姆比尔在被关押了17个月后,回到老家,一周后不治身亡。
《环球时报》为此事也发了时评,其着眼点不在谴责朝鲜上,也不在探讨瓦姆比尔之死对朝美关系的影响上,它认为“美方会把此事转化成其在朝核问题上对华展示强硬姿态的一张道义牌,迫使中国做出更多承诺”,进而指出:“为帮助突破朝核问题僵局,中国已经尽力了,但中国永远不会在对朝施压方面扮演‘美国的盟国’。中国社会也不会答应政府那样做,如果华盛顿考虑将中国的部分企业作为第三方予以制裁,必将导致中美围绕半岛问题的严重龃龉。”
什么意思?是提前给美国人示警,提前给中国政府吹风,还是提前给国人打预防针?
这可真是想一般人所不能想,急一般人所不能急。
《环球时报》又一次展现了闪转腾挪的功夫,令我等大开眼界。
个人微信公众号:政史新视野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