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学道爱人易使【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7。4》)

  杨伯峻:

  孔子到了[子游作县长]的武城,听到了弹琴瑟唱诗歌的声音。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治理这个小地方,用得着教育吗?]”
  子游答道:“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教育总是有用的。]”
  孔子便向学生们道:“二三子!言偃的这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同他开顽笑吧了。”

  钱穆;

  去游武城,听到弦歌之声。先生微笑道:“割一鸡,哪用牛刀呀?”子游对道:“往日我曾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于道,便懂得爱人。小人学于道,便易从使命。”先生对从游的人说:“‘诸位!他的话是呀!我前面所说只是对他开玩笑的。”

  详解:

  自从孔子去世后,人们就将对孔子的崇拜投射到他的学生身上,因此《论语》里收进很多孔子学生的语录。

  实际上,有些学生语录是来自孔子上课时的讲授内容,有些是学生个人观点。学生个人观点不一定符合孔子思想,有的甚至违背了孔子,例如曾参、子夏等。

  根据孔子意思,真正理解孔子的只有颜回一个,可惜英年早逝。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孔子学生后来都违背孔子,怎么证明鄙人所解的《论语》是孔子本来说的话?

  ——孔子学生都以自己的理解对待孔子的话,所以他们会照实记录,不用担心他们作假。

  能解《论语》的,必须在《论语》的水平上。你的见识还比不上孔子,你怎么可能解释《论语》?鄙人是站在孔子立场上把《论语》按照孔子以道一以贯之的整体思想解释出来的。

  如果你认为孔子的观点可能达不到鄙人解释的这么高,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特别不了解孔子是在怎样艰难历史条件下承担起护道的重任,以及他为维护平民百姓的根本利益奋斗终身的丰功伟绩。

  我只有担心我解释的达不到孔子的高度。

  孔子智慧无人可及;孔学博大精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我只关心对《论语》这文本能不能全面诠释的可能意义,这些意义是前后贯通,而且互不矛盾的。这就如同把500章《论语》当成500个方程。本人所解释的就是其公共解里的最大值。

  千古以来,能寻到公共解的都罕见,更不用说最大值了。

  千万别以为对《论语》的解释是鄙人的思想,更不要以为鄙人是借孔子之口来宣扬自己的思想。

  我自己的思想,想讲就讲,还用借古人之口吗?

  这只是孔子可能思想的最大值。我本意是尽量恢复孔子思想的最大值,使孔学重新焕发光彩,以照亮人们智慧之路,为千千万万的瓜众导航,以免他们在混沌的世界里迷失。

  子之武城

  ——子:孔子;之:到了;

  闻弦歌之声

  ——闻:听到;弦:弹琴;歌:唱歌;之:的;声:声音;

  ——孔子来到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知道子游在以礼乐进行道德教化,心里高兴。

  夫子莞尔而笑

  ——夫子:孔子;莞尔:微笑的样子;

  割鸡焉用牛刀

  ——割:宰;焉:哪;

  ——宰鸡哪里要用牛刀?

  ——孔子言下之意:治理这么小地方,何必搞礼乐道德教化?

  子游对曰

  ——子游:孔子学生,当时在武城当县长;对曰:回答说;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昔者:以前曾经;偃:子游姓言名偃,偃是自称;也:语气助词,表示肯定;闻诸夫子曰:听老师说过;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两句是互文。

  ——道: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则:为了;爱人:培养仁德爱护别人;易:改变;使:读音:shǐ,从人从吏,速疾之意也。易使:改变自己快速跟上形势。

  ——腐儒将“使”解释为“容易听指挥,听使唤”显然别有用心,因为孔子的教育是开启民智,而不是愚民。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说:“同学们!言偃这话说对了;我刚才那句话不过同他开玩笑罢了。”

  本章通过孔子幽默的一个玩笑,带出孔子关于学道的教导——学道爱人易使:学习和掌握自然规律,是为了培养仁德爱护民众,改变自己赶上形势。

  译文:

  孔子来到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知道子游在以礼乐进行道德教化,心里高兴。孔子却微笑着说:“宰鸡哪里要用牛刀?”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曾经听老师说过:‘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道。学道可以培养仁德爱护民众,也可以改变自己快速跟上形势。’”

  孔子说:“同学们!言偃这话说对了;我刚才那句话不过同他开玩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