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公筷共建餐桌文明
文章目录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筷子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布菜和夹菜在聚餐中无意间增强了亲朋好友间的感情。你给我夹块鱼,我帮你盛碗汤,筷来箸往,情味浓浓,否则总觉得不够热络。
然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了许多家族史确诊病例,从传播途径来看,大家共餐共筷恐怕是最普遍的零距离传播了。疫情当下,我们倡导多通风勤洗手戴口罩勿聚集的生活习惯的同时是否应再次考虑餐桌文化了。
当前,全民抗疫的过程,也是一次凝聚社会共识、重塑文明习惯的契机。积极推行公筷、公勺、分餐,将新的习惯融化为生活方式,都将擦亮社会文明的底色,守护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相当于对公共健康安全的一次源头治理。
以长远目光来看,这不仅是现实的倒逼,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每个时代都要培育与之相配的生活方式和公共规则。比如过去,人们对公共场所吸烟习以为常,如今,室内公共场合一律禁烟已经得到社会共识,而且原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戒烟队伍,不管是单位办公场所还是人员密集的大型商场,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清爽干净,人们习以为常将吸烟和文明挂钩。同理,“餐桌革命”也应该与时俱进。社会发展了,理念更新了,大众的卫生习惯自然要迭代。公筷、公勺、分餐非但不会显得生分,反而凸显了一份尊重。
当然,随着疫情爆发后餐饮业的开业,“使用公筷公勺”的宣传搞得如火如荼,新闻报道记者采访时餐饮老板谈道:“以前,顾客习惯围坐在一张桌上吃饭,还相互夹菜,以示亲近,但疫情防控期间,这种传统就餐习惯潜在危及群众健康。所以我们倡导客人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可见,公共卫生安全得到了社会的推广和认可。但是企业毕竟靠的是意识公德和舆论,相对缺乏一定的约束来规范其行为,政府是文明用餐的倡导者,也是监督者,相关各级政府和机关要做好宣传,并起到相关带头作用,努力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用餐,在社会上形成示范效应,多利用新闻媒体报道宣传,市民们除了外出用餐外,居家用餐时自觉使用公筷公勺,避免病毒“口口相传”。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新的健康生活习惯。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