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准无业,认输不服输,起底一下国内建筑结构设计
文章目录
【个人背景】
本科、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一级注册结构师,澳大利亚注册工程师(CPEng)。曾就职于北京甲级设计院,及ENR排名(当时)前三的著名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工作地点澳大利亚)。
之前就职过内部管理极为混乱的房地产公司,为维护公司利益被诬告,得罪了有背景的领导后被裁。托了一点关系进了另一家设计院,在一个项目“方案室组评审”中提出了别人没有提出的方案而惹恼了技术领导,随后扒出之前公司的事,没有给予解释和回应机会的前提下打入冷宫,目前全职找工作,每月2k工资已经1年半。
【行业现状】
国内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核心竞争力被“傻瓜化”了的行业,计算分析全靠软件,只要不是红白色盲基本上稍加培训都能做,挣钱的血本是画图等体力工作,因此国内结构设计师普遍更接近于国外的drafter,只是多一些调模型的能力,多背几本规范而已。实际工作中在技术核心竞争力方面,由于设计与施工、勘察的脱节,普遍认可的是设计师配合现场解决施工期间问题的能力(个人认为其中很大部分是施工单位土建工程师的职责),以及岩土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实操中个人“能力”评价的潜规则多为“媚上”的水平。由于建筑结构专业国内培养比例严重偏高,随地产行业景气度下降,整个设计市场结构设计师比较明显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由于设计企业常年来形成的“体力密集型”模式,更倾向于年纪偏轻、能熬善拼的员工,因此整体来讲40岁以上的结构工程师分化严重。一部分靠情商优秀脱颖而出,挣来大项目参与经历、简历足够漂亮,可以成为动口不动手、名利双收的各种技术领导,言必谈独门秘籍的“构造规定”和“大体系”,而实际连基本的分析、计算能力都没有。
这样的游戏规则下行业整体水平低下,整个行业技术萃取出的精华——结构设计规范的水平更是难如人意。附件图片为本人指出的GB50017 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中的明显错误,而目前国内主要结构设计规范很大一部分均为照抄国外,存在有争议、逻辑混乱,以及与计算软件严重脱节等问题。以这样一套规范,结合实践中的“傻瓜化设计”,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很可能花了不少冤枉钱,但所预期的水准还未必能够达到。
【PS】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性格完全取决于人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因此事实上人的命运又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本质上仍然是命运决定命运的宿命论,不管你业务能力多强,英语说得多好,没有能吹善拍够厚黑的“性格”,只能注定被排挤。而基层企业中各种宠物型人才大行其道,管理极度混乱,这样的事实本质上才是造成目前中国核心竞争力不强,只能靠拼体力、比便宜的外贸出口模式量上扩张的根本原因。当今的世界,落后就要挨打,仍然不意识到这一点,不去自省,就没有出路。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