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是药物吗?
文章目录
糖是药物吗?
如果把糖比作药,放在孩子们身上,人们又会怎么想呢?我也有孩子,他们都还小,如果糖和甜品如药物般被严格控制,我相信管教他们也会变得容易很多,而非如今这般讨价还价、费力伤神。即使那些最拥护糖、竭力为之辩护的人士,在孩子的问题上也很谨慎。曾把糖描述为“浮生的半分欢愉,无奈中的一丝慰藉”的英国记者提姆 ?李德森(Tim Richardson),也说“不能放任,父母当对子女合理控制”。
糖是必需品吗?孩子们想要的东西可不少:宠物小精灵卡牌、星球大战模型、“爱探险的朵拉”背包,以及很多其他好吃的。糖为何如此独特,值得被这样区别对待,以至于被比作药物,严加管控防止滥用?
其实不光是孩子,所有人对糖的反应都一样,一旦接触就停不下来。文化宣传也好,饮食教育也罢,毫无用处,生产多少就消费多少。肥胖、糖尿病虽然越来越多,却未达极限。尽头在哪里?也许只有可获取性和价格能阻挡糖的脚步。(有研究表明,加拿大的因纽特人对糖不耐受,身体里缺乏消化果糖必需的酶,食用果糖会导致腹部不适。尽管如此,他们仍不背放下手中的饮料瓶。)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糖的价格不断降低。13世纪l磅(0。45千克)糖能换360个鸡蛋,到了20世纪早期只能换2个。与价格相反,糖的销量稳步攀升。即使是1934年的大萧条时期,糖果的销量仍不断增长。《纽约时报》曾指出:“萧条已经证明人们需要糖果,只要有钱一定会买。”在历史上的少数时期,糖的生产供过于求,制糖业和高糖食品供应商们就不辞辛劳,扩大内需。从目前的情况看,他们成绩斐然。
那么问题来了,正如记者和历史学家查尔斯曼(Charles Mann)所说:“糖会导致上瘾?还是我们的行为有点像上瘾?”从行为的角度观察,这确实像是一种上瘾,但没有决定性的科学证明。营养学家仅仅把糖看作一种天然的能量—一碳水化合物。他们偶然会争论一下糖在糖尿病和心脏病中扮演的角色,却不会关心糖是否影响大脑和身体,产生渴求,造成过量的摄取。毕竟这不是营养学关注的内容。
有些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此感兴趣,从药物滥用导致上瘾的机制,研究了人类的嗜糖现象,解释了为何我们需要控制摄入,防止过量。近来,这些对比研究开始吸引公共健康部门的兴趣,它们寻求减少人们吃糖的方法,比如将其比作烟草,让大众认识到糖是可以成瘾的。其特殊之处在于,糖既能提供营养,也能影响精神,具有成瘾的特性。
历史学家会相信,将糖比作药物是很恰当的。茜德尼明茨于1985年写了《甜味和权利》(Sweetness and Power),此书是糖史研究的两部重要作品之一,后来的很多作者(包括我)的参考来源。她在书中写道:“众所周知,糖,特别是精炼的蔗糖,会产生特殊的生理效果。”这些效果不像酒精和咖啡因一般显而易见,不会让呼吸、心跳、皮肤颜色等产生明显且持续的反应。明茨说道,孩子吃糖后,尽管在行为上有变化,但不会产生潮红、眩晕、欣快、尖叫、反应激烈等症状。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