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语:国徽和国徽史在文化宣传领域竟然如此不受重视,严重程度用怵目惊心也难以形容其万一。《国徽卫士》心情沉重道一声:国徽,委屈您了,《国徽卫士》在此为您鸣不平!
  
  我为国徽鸣不平

  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有着无与伦比的尊贵地位。因此,有关国徽图案诞生、国徽浮雕诞生、国徽浮雕悬挂、国徽立法等国徽问题,文化宣传领域和各类媒体应予充分关注,不说事无巨细一一报导,但凡重大事件一定要高度重视,予以详尽披露、记录、记载,引导全国人民认知国徽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唤起亿万民众对国徽的爱戴和敬仰。然而《国徽卫士》发现,国徽问题在各类媒体宣传中所占的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令人难以释怀。比如某些有着国家背景的出版社出版的社科巨著,在国徽问题上的宣传力度甚至比不上“某厂发生工人自杀”、 “某学院在京成立”、“某大学举行开学典礼”等花絮,令尊贵无比的国徽自愧得无地自容。

  今天,《国徽卫士》带领大家进入文化宣传领域,随机抽看来自国家权威部门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实纪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成就大图典》等几本大型社科工具书,对这几部巨著评点、评点。管中窥豹,国徽地位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
  
  1994年6月,为给人民共和国四十五周年华诞献礼,中国经济出版社组织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中宣部等单位一百多名党史和历史专家,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编委会共同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以下称《大典》)。《大典》在内容方面宣称“囊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概况”,“具有史实与评论一体、详实与精要并重、知识与趣味同彰、客观与公正共存的特点”。

  但是,这本540万字,号称“囊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概况”的《大典》,在国徽问题上,仅仅在1950年《在当年的日历上——政治》栏目中叙述 “9月20日 毛泽东 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图案说明、使用方法、制作说明。说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这段话,以及1991年《在当年的日历上——政治》栏目中提到 “3月2日 为期6天的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在京闭幕。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540万字的巨著,吝惜到只用极小的篇幅共161个字,没有一幅图案就“囊括”整个国徽历史,令人瞠目结舌的同时也感到不可思议。就是这短短的161个字,1950年的叙述还把国徽内容“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的“稻”字漏掉。这个“稻”指“稻穗”,是周恩来建议画上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讨论通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核准,毛泽东 发布命令公布的,居然漏了。“麦稻穗”代表中国南北方的主粮品种,喻义全国人民可以丰衣足食,可偏偏就“漏”了。

  事实上,《大典》的确“囊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概况”,《在当年的日历上——政治》栏目中,连“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成立”,“天津中纺一厂领导官僚主义严重,发生工人自杀事件”,“某某人当选为中共某某省委书记”;“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在京成立”等都有记录,甚至在《现在流行什么》栏目中,流行什么小说、什么歌曲、什么新潮女裙装等,事无巨细都一一记录在案。

  然而,450万字的巨著,对于国徽图案通过;国徽浮雕诞生;国徽浮雕悬挂、国徽立法等国徽历史上发生的很多重大事件、重大问题却统统不予“囊括”,让《国徽卫士》十分的诧异。比如:

  1、没有记载1950年6月23日,《毛泽东主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通过在国徽历史乃至国家历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谈不上详细记载《通过国徽的决议文》和刊载毛 在会议上手举国徽图稿的图片。

  2、没有记载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国徽图案说明》。更谈不上详细记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说明》。

  3、没有记载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国徽使用办法及国徽图案制作说明》。更谈不上详细记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使用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方格墨线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纵断面图》等。

  4、没有记载1950年9月28日,上海市圆满完成中央人民政府委托为西南、西北、中南、东北、华北、华东等六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以及北京市、上海市铸造八座直径一百厘米铜质国徽任务。

  5、没有记载1950年10月1日前,北京市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怀仁堂、外交部以及各驻外大使馆制作国庆一周年悬挂的木刻浮雕国徽。

  6、没有记载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一周年,天安门城楼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怀仁堂、外交部,六大行政区和北京、上海政府以及新中国驻外所有大使馆全部悬挂国徽。

  7、没有记载1951年1月1日元旦,除极个别偏远地方和还没解放的地方(如西藏)暂时缺席外,全国县级以上政府机关和应该悬挂国徽的部门大部悬挂了国徽。

  8、没有记载1951年4月20日,沈阳第一机器制造厂焦百顺等组成的国徽铸造小组,成功铸造出直径2米的大型铝合金国徽。

  9、没有记载1951年5月1日,天安门城楼悬挂由沈阳第一机器制造厂铸造的铝合金国徽,替换1950年10月1日悬挂的木质国徽。

  10、没有记载1991年3月2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实施时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全文。

  “大典”,它的基本释义为“规模大的典籍、重要的著作”。那么,“囊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概况”的重要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既是国家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一辑大型社科工具书,这样一部巨著,为什么对这么多的国徽重大事件不予记载?即使有记载也是蜻蜓点水,轻描淡写。比如“中央人民政府 毛泽东签发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命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通过”,《大典》仅仅用119个字和42个字一带而过,相比较其他记载的浓墨重彩、详解细说,简直是天渊之别。

  二、《实纪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录》
  
  1999年8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出版发行的大型图书《实纪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录》(以下称《全录》),全书200万字。《全录》声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地记录和展示了我国从1949年10月到现在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对于人民学习国史、研究国史、铭记国史是大有裨益的。它是献给建国五十周年的一份厚礼。”

  这本“对于人民学习国史、研究国史、铭记国史是大有裨益的”大型图书,在国徽问题上,刊载了1950年6月23日“毛泽东主持政协一届二次会议讨论通过国徽图案这张图片。”刊载了1950年9月“毛泽东 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图案说明、使用方法、制作说明。”刊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公布”。《全录》虽然比《大典》多刊载了一张图片,但乌龙的是,《全录》刊载“毛泽东 发布命令”那一段话,是完整复制《大典》的记载,完整到漏掉的“稻”字也照“漏”不误。

  《全录》的页面排版分主题与侧记两个部分,《国徽卫士》发现,很多花絮可以在主题页面记载,比如“财政部通令免征公债利息所得税”;“第一次全国出版会议召开”等,但国家象征和标志的国徽却沦为侧记。1991年3月页面,主题版面以图文并茂记录“国务院批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通过这么重大的国事,却只是在侧记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公布”12个字记载。《全录》的12个字,相比《大典》的42个字,用字吝惜已达极致,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通过,与“国务院批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事件相比,孰轻孰重,稍有点文化的都能掂量出来,为什么《全录》编辑这些高知就掂量不出?只有12个字还是侧记,国徽,您也太没脸了吧!

  除此之外,《大典》没有记载的国徽图案通过、国徽浮雕诞生、国徽浮雕悬挂、国徽立法等重大事件,《全录》同样避而不谈。尊贵的国徽已经沦落到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地步。这样的《全录》,真的“全录”了吗?真的“对于人民学习国史、研究国史、铭记国史是大有裨益的”吗?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99)》
  
  2000年1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再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99)》(以下称《大事记》),全书138万字。《大事记》开篇说明:“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40年大事记(1949——1989)》的目的,在于为研究建国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史积累资料,向读者提供一部有查考价值的工具书。”《大事记》再版说明:“后10年的编辑原则与前40 年的编辑原则是相一致的。即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尊重历史,忠于历史,准确地记录了建国50年来发生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里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 但“准确地记录了建国50年来发生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里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的《大事记》,却没有把国徽相关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当“大事”记载在《大事记》。

  《大事记》除了和《大典》、《全录》一样记载了“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 毛泽东签发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记载是:“3月2日 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闭幕,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国徽法共15条,将于1991年10月1日起实行。” 比《大典》、《全录》稍微详细了一点。但即便如此,号称“准确地记录了建国50年来发生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里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 的《大事记》,把诸如我国开辟由天津经武汉飞往重庆的第一条航线、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举行开学典礼等都作为“大事”记录在案,却仍然把本文《大典》章节中列举的国徽图案通过、国徽浮雕诞生、国徽浮雕悬挂、国徽立法等十大国徽历史事件和重大活动排斥在外。

  这样的《大事记》,居然信誓旦旦说“尊重历史,忠于历史,准确地记录了建国50年来发生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里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竟然言辞凿凿说“向读者提供一部有查考价值的工具书。”弱弱地问一句:既然是“有查考价值的工具书,国徽问题能查到不?”不知这叫自欺欺人还是自打嘴巴?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成就大图典》
  
  1999年11月人民中国出版社和中国新闻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成就大图典》(以下称《大图典》),全书50多万字,3000多幅图片。《大图典》编委会在后记自豪地说:“本书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手法,纵横结合,图文并茂,系统真实地再现了共和国50年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全书约50万字,收录各个时期珍贵图片资料3000余幅,堪称一部可读、可信、可藏的历史文化典籍。”

  但这样一部“系统真实地再现了共和国50年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的历史文化典籍,纵览全书上下两册,仅在第5页发现和国旗并列刊登有一枚国徽图案,其它有关国徽话题的图片渺无踪迹。连 “1950年6月23日,毛泽东主持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这幅举国瞩目、列为经典的图片都没有刊载,其它的诸如《周恩来与国徽审查小组成员在审查国徽图案》、《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委员们审查国徽图案》《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门楼上悬挂国徽》等图片更不在话下。《大图典》收录3000余幅珍贵图片,唯独国徽图片不珍贵,真是奇了怪了。

  国徽经典图片(毛泽东主持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国徽经典图片(周恩来与国徽审查小组成员在审查国徽图案)
  
  国徽经典图片(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委员们审查国徽图案)
  
  国徽经典图片(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门楼上悬挂国徽)
  
  五、国徽无缘大型社科工具书

  《大典》,由中国经济出版社组织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中宣部等单位一百多名党史和历史专家编撰,“囊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概况”。没有囊括国徽的发展概况!

  《全录》,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出版发行,“全方位地记录和展示了我国从1949年10月到现在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没有记录和展示国徽发展历程!

  《大事记》,由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发行,“准确地记录了建国50年来发生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里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 没有准确地记录国徽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

  《大图典》,由人民中国出版社和中国新闻出版社联合出版,“系统真实地再现了共和国50年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没有再现国徽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

  国徽,国家之徽章,民族之灵魂。

  1950年6月23日,《毛泽东主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举国欢乐!

  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 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举国欢庆!

  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一周年,天安门城楼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怀仁堂、外交部,六大行政区和北京、上海政府以及新中国驻外所有大使馆全部悬挂国徽。举国欢腾!

  1951年1月1日元旦,除极个别偏远地方和还没解放的地方(如西藏)暂时缺席外,全国县级以上政府机关和应该悬挂国徽的部门大部悬挂了国徽。举国欢欣!

  1991年3月2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举国欢呼!

  这些举国欢乐、举国欢庆、举国欢腾、举国欢欣、举国欢呼,振奋人心的国徽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同样也是国家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全部渺无音讯,没有记录,没有记载。难道它们的重要性还比不上什么流行小说、流行歌曲、流行女裙吗 ?

  国徽无缘大型社科工具书?究竟为什么?为什么?

  新中国成立已逾70年,国徽图案颁布已逾6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颁布已逾28年,仍然有很多人对国徽问题知之甚少。有为数不少的读者甚至在各类媒体发问: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有没有悬挂国徽?国徽浮雕什么时候诞生?国徽图案代表的是什么?国徽是什么颜色?国徽何时开始立法 ?…… 为什么民众会有这么多问题,答案显而易见,就是各类媒体没有把国徽图案诞生、国徽浮雕诞生当成中国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没有把新中国首次悬挂国徽、全国县级以上政府机关和应该悬挂国徽的部门大部悬挂了国徽当成中国现代史的重大活动。各类媒体对国徽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不予报道、不予记录、不予记载,这种无视直接导致了民众对国徽问题的无知。

  你是《大典》,你是《全录》,你是《大事记》你是《大图典》,你们名称的前面冠以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对国徽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要么不记录、不记载,就算记录、记载了的部分也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而对一些根本够不上国家大事的花絮却是浓墨重彩、详解细说?这个问题可能永远没人回答,《国徽卫士》也永远没有答案,除了“为什么”还是“为什么”。

  通过对上述几本国家大型社科工具书的评点,《国徽卫士》心情十分的沉重,国徽和国徽史在文化宣传领域竟然如此不受重视,严重程度用怵目惊心也难以形容其万一。

  国徽,委屈您了,您受委屈了,《国徽卫士》在此为您鸣不平!


  国徽卫士
  20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