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是啥,简单的说呢就是一个职业。不简单的说呢,就是该讨论这个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了。
  我呢,毕业第二份工作就是社工,当时大学刚毕业,所学专业也并不是社会工作专业。之所以会从事这份工作,完全是生活所迫。当时大约2017年,我毕业后做的是文员的工作,但是公司应酬比较多,文员当外联用,对于一个不会喝酒的姑娘来说,这份工作完全不值得留恋。社工的工作是同学介绍的,当时大概是说,有双休,有社保,工资大约2500。我去面试前呢,也是做了功课的,大概在百度上查了一下,其实百度百科上的内容我也是半懂不懂。面试的时候也没有太多心思,我就跟面试官说:我觉得一份工作可以帮助到别人是再好不过的了,我很感兴趣,当时就入职了。
  入职后,我开始学习机构(也就是公司)的制度。然后一个星期都在学习制度和看其他社工之前做的活动方案和总结什么的。我的直接领导也就是主管,一直在出差。后来她回来后就叫我策划一场活动。当时我所在的项目是社区居委会里,活动的主题就是见面会这种,就是认识,然后告诉大家我们是干啥的,需要人家配合什么。我当心内心很慌,不过还好有主管一步步带着,活动当天我也就只自我介绍,然后给来见面会的社区工作人员倒倒水而已。活动结束了要写微信稿,当时时另一个同事写的,我就知道有这回事。活动总结会的时候,主管还一个劲的夸我,说我做的很不错,我内心很忐忑,我确实没做什么,也感觉到这份工作肯定没那么容易的。后来才知道这也是社会工作者工作的手法之一,就是在鼓励我而已。
  我第一次完全负责一个活动大概是在一周以后,是我们在社区的一次大型活动。我当时已经知道了我们项目是做什么的,项目有指标,我个人也有指标。虽然紧张,但是我还是按照自己知道的步骤做了,写方案,给督导审批、然后沟通活动场地、采购物资、筹备、分工等等。一场活动的筹备其实不难,但是非常的繁琐,其中的沟通工作也非常的重要。那是我第一次晚上加班到9点,是在那个寒冷的冬天还下着小雨,一边担心着要是第二天下雨活动要改期怎么办,一边贴好活动海报然后下班。还好第二天虽然是阴天,但是没有下雨,活动照常开展,也顺利结束。之后我第一次的尴尬就到来了,就是我不会发微信稿,还假装萌萌哒请另一个项目的社工帮我发,当时我已经编辑好了,就是不会弄到微信公众号上。当然,我被果断拒绝了。其实我也不是想偷懒,我以为微信公众号是那位同工管理的,所以。。。。反正就挺尴尬的。后来经过百度的指导,我发完下班已经7点多了。
  之后我算是一边了解这个行业,一边工作吧。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真很多,也许这就是跨专业就业的现状吧。因为太多东西不懂了,所以机构安排了我们几个小白去培训,那是我第一次出差,说实话很兴奋。跟同事一起在酒店聊天的时候,他们也说不太懂自己的工作,他们和我一样是非专业的,我们都是本地人,但是我们的机构是另一个城市的,是通过招投标中标过来的。在我们这个三线小城市,社工成熟机构很少,项目基本都是另一个城市的社工机构承接的。
  培训主要是要我们学习基本的行业知识和现状,自己所在项目的一些工作方向什么的。具体的社工知识理论没讲什么,督导让我们自己看书,她推荐了好多的书,我回来后就都买了。也认真看了,不过大多数没看懂,哈哈!
  再说说我工作中遇到的服务对象吧,我们的服务对象都是弱势群体。去家访的过程对我来说还挺沉重的,社区工作人员会给我们建议去家访哪些服务对象,因为他们非常了解服务对象的困境情况。有一次家访见到的服务对象是一个残疾的小女孩,读小学,因为腿脚不方便所以要接送。(我们这里农村的小孩一般不要接送的)我看到她从父亲的电动车上下来时,突然就觉得很心酸。她见到我们很开心,很活泼,单脚跳着向我们走过来。我当时很难受,我在想她在学校怎么上厕所,怎么上体育课,想着这些,就很想哭,突然的就感觉到了这份工作的压力,那是我第一次不想面对服务对象。这种情绪叫做移情,就是我对服务对象移情了,不适合再跟进这个服务对象了。我后来就没有见过她了,偶尔听到同工讨论服务进展,但是也没有当时的情绪起伏。之后也会遇到很多服务对象,有孤寡老人,想要自杀的重病患者,还有抑郁症、厌学的中学生、家庭矛盾的婆媳等等。作为社工,心理一定要足够强大,要会调节自我情绪,工作和生活要分开,不然吸收太多负能量,真的会喘不过气。(个人感受不代表广大社工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