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理论的应用
文章目录
接续上一篇“人是容器”的理论,我们着重看一下这个新理论的应用。
但凡一个新理论诞生,人们总想要考验它的实用性,“人是容器”的理论也必须经受这样的考验:
一,“人是容器”解决了“吃”的问题。
“吃”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这里的“吃”主要指的是身体的“吃”。我们知道身体是一个容器,因而它的本质作用在于容纳,容纳翻译在人身上就是“吃”。
二,“人是容器”阐明了环境改变人的机理。
环境是能够改变人的,相信这一点大家都能够接受,问题是它怎样改变人。透过“人是容器”的理论,我们得知人分为身体、精神和心三部分,并且每一部分都是容器,因而身体、精神和心都需要“吃”,即容纳食物。
首先是身体的“吃”。身体是离不开食物的。有的人喜欢吃蔬菜或水果,有的人喜欢烧烤羊肉串,还有的人喜欢吃蝙蝠。不同的食物造就不同的身体,因为它们吃进身体之后,经由胃和肠的消化和吸收,最终会变成身体的一部分。所以食物就是环境,这个环境是人无力摆脱的。
其次是精神的“吃”。晋代思想家傅玄有一句名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靠近朱砂的会变红,而靠近墨的会变黑”,它着重强调人的精神环境。众所周知,在负面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诸多不顺,因为那些负面的抱怨和争斗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吸收,长大后就要爆发出来,他们也许终其一生也无力将其清除;相反,那些在正面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就会快乐许多,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环境的影响远胜过后天思想和文化的教育。
再次是心的“吃”。这点和精神类似。你心里装着怎样的人事物,你就拥有怎样的人生。对此患有心结的人再明白不过了。
三,“人是容器”解释了疾病的原理。
当代人常常患上许多莫名其妙的疾病(比如抑郁症),这些疾病从何而来?透过“人是容器”的理论,我们知道人的身体、精神和心都能容纳食物,与此同时它们的容量是有限的。在过去的时代,物质贫乏,人们很难填饱肚子,而现在物质丰富了,人们在一日三餐之后仍然摄入大量零食,有的人还要吃夜宵,这样身体怎能扛得住?所以让身体保持健康的秘诀不在于吃这或吃那,让身体保持健康的秘诀在于少吃:如果一日四餐让你生病,就改为一日三餐;如果一日三餐让你生病,就改为一日两餐。人体是有自愈能力的,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效果。精神的原则也是一样。过去的人并没有电脑可玩,也没有手机可刷,他们大脑能获取的信息有限,所以精神很少出问题。当代人娱乐的方式多了,精神每天吃个不停,负担自然就重了,这就好比你一餐只能吃两碗饭,结果你硬吃了四碗,后面两碗你肯定吃得不爽,你迫不及待地想要免去这种负担,甚至想把食物吐出去,这些反映在精神上就是“焦虑”(急切地想要结束),久而久之人就抑郁了。所以精神健康的秘诀在于控制信息的摄入量,因为只有能把握娱乐时间的人才配拥有健康。至于人的心就更是如此了。当代人的心早已被各种欲望所充满,他们一会儿忧虑这个,一会儿忧虑那个,心里承受的压力不知有多大!这样心怎么会不变形呢?我们一定要学会“清心”,因为人几乎不可能在重压之下让心修复原状,即便修复了也不能长久,只有把心思都清空了,心才会慢慢健康……
四,“人是容器”终结了各种鸡汤。
“鸡汤”在人们的脑海里逐渐成为贬义词,实际上“鸡汤”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不止鸡汤,宇宙间的一切哲理都有源头,它们也遵循一定的规律,但在这里作者只谈鸡汤。
有一篇鸡汤文是这样写的:”一只玻璃杯子,如果装了牛奶,人们会说,这是一杯牛奶;如果装了茶水,人们会说这是一杯茶水。不管装什么,人们都会说这是一杯什么。而只有在什么都不装的情况下,人们才会说’这是一只杯子’。”这里所说的“杯子”就是容器;所以这篇文章的作者已经意识到了“人是容器”,只不过没有把容器的概念抽象出来罢了,所以他在后面继续写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只杯子,那么可以装什么呢?”
另有一篇鸡汤文是这样写的:“如果把人的心,比喻成一个杯子,那么,’杯子’里面脏水多了,清水就少了;冷水多了,热水就少了;苦水多了,甜水就少了。”这里的“杯子”也是容器;
类似的还有:“人说,人心就像一个空杯子,如果里面是空的,就会不断索取他人的情感,只有被注满了,才会向外溢出爱与关怀。”“人心就像空瓶子,你向瓶子里面倒什么,你得到的就是什么。你的命运,你的成败,不取决于长相和身高,而是取决于你内心装的是什么。”“每个人就像是一个纸杯,知识、涵养像杯里的水。别人不会看到你杯子里的水,别人看到的只是溢出的那一点点。当你内涵溢出的时候,自然会被发现。”……这些都可以被“人是容器”的理论终结。
五,“人是容器”重新定义了“天赋”。
这是本篇文章的重点。
什么是“天赋”?有的人说:“天赋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才能,这种才能无法通过努力得到。”有的人说:“天赋是一种执念,它使人对某件事或某个人保持长久的热情,以至于最后不得不成功。”还有的人说:“天赋就是让你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大进步的能力。”……
关于天赋的定义五花八门。和之前一样,作者不否认以上任何关于天赋的了解,作者只想表达一句:天赋是可以被量化的,它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不可捉摸。许多人关于天赋的见解只停留在表面,因而他们所描述的并非天赋的本质,而只是透过它所呈现出来的现象。那天赋究竟是什么呢?
透过作者之前的描述,敏锐的读者一定会对“容量”这个词感兴趣。我们在中学的化学课上曾经接触过容量瓶,它们有的标着“350ml”,有的标着“500ml”,其中的“350ml(毫升)”和“500ml(毫升)”就分别是它们的容量。人也有容量,虽然未必能像容量瓶那样被准确地标出,但被测量也不是没有可能。比如人的嘴巴、鼻子和耳朵等器官的容量大小就能够直接被测量,而胃、心和脑等器官的容量则可以间接被测量(人可以通过食量感知胃部大小,通过人、事、物的盛装量感知心和脑的大小),它们都有一定的容量,唯一不同的是,容量瓶等器皿的容量是固定不能改变的,而人体器官的容量可以暂时被改变(比如被食物撑大后的胃)。所以容量就是天赋。
容量怎么是天赋呢?作者可以将容量对人的作用描述出来,这样大家就很容易辨别(由于很少人能够感知到容量这种东西,作者列举的现象会比较多,希望大家能耐心看完)。为了更清晰地描述天赋,作者在这里先设立两个概念:
一,基础容量。
所谓“基础容量”,指的是一个人或某个器官拥有的总容积,如同容量瓶瓶身的容积大小。
二,输入输出容量。
“输入输出容量”指的是人或器官能瞬间摄取或输出的容积,如同容量瓶瓶口的容积;由于容量瓶的瓶口没有底,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瓶口横截面的流体体积大小”。所以”输入输出容量等于横截面积速度”。
好了,拥有了这两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很轻松地描述容量的作用了:
第一,容量决定人的上限。
我们都说“天赋决定人的上限”,这里的“天赋”指的是基础容量。一个人能在某个领域到达怎样的地步,取决于他在那个领域的基础容量,基础容量越大,那人的上升空间越大,他所做的种种努力都只是为了将这个容量用尽(或将这个容器填满)。
第二,容量决定人的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按照这个定义,我们会误以为意志是完全主观可控的,与外界没有关联;事实上,意志的很大部分要受到容量的影响,因为容量决定了一个人对其身体、精神和心的掌控范围,这就好比两个能力相当的狙击手,其中一个拿着射程为1500米的枪,而另一个只拿着射程为800米的枪,当两个人800米在决战时(800—1500米),另一个人连还手的能力都没有。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看似意志很薄弱的人,他们似乎很容易就放弃(排除心理原因),但他们并非真的很薄弱,只是由于缺乏对身体、精神和心的掌控能力,他们的“意志”发挥不了作用罢了。因而有些人的意志显得很强大,他们直面困难、越挫越勇,时不时地还能创造些奇迹;而有些人的意志显得相当弱小,他们一路被虐,被动地成长,通过死缠烂打最后也能到达巅峰。
第三,容量决定人的节奏。
骑过自行车的人应当知道:有些自行车是骑不快的,无论你怎样用力都没用,因为它们的车轮太小。车轮的大小决定了车的输出容量,即自行车车轮每转一圈“吃”下的路程。人也是一样。有些人笨手笨脚,节奏极慢,那是因为他的输出容量太小;而有些人反应非常快,做事效率高,他只要稍微一用力别人就赶不上了,这种人的输出容量极大,能一心多用,同时处理多件事情。他们的身体、精神和心就像一条庞大的隧道,能允许辆车并排通过。但输出容量小的人不是这样,他们常常甚至只能一根筋,因为他们的容量只允许他们处理一件事。所以容量越大的人节奏越快;反之,容量越小的人节奏越慢。
第四,容量决定人的爆发。
爆发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输出容量要足够大。因为输出容量太小的人只能够“细水长流”,就像一个瓶口很小的容量瓶,里面的水只能缓缓流出,一旦太快水就会冲击瓶壁反弹回去。人也是这样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爆发型的人生,所以才有了那句著名的话:“聪明人善于把握自己的节奏,不因他人的节奏,而乱了自己的节奏。”人都喜欢快节奏(即爆发型)的人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做。
第五,容量决定人的气质。
何为气质?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许多人都以为气质是天生的,也有人以为它是后天养成,但无论后天如何培养,天生的因素还是要占主导地位,因为气质很大程度上受到容量的影响。从表面上看,“豪迈”、“委婉”、“恬静”和“奔放”等许多气质都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但在本质上它们是不可模仿的。比如当代人常常将容量大且年轻漂亮的女子称为“大家闺秀”,而将容量小且年轻漂亮的女子称为“小家碧玉”(和古代不同,当代的“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不涉及门户),她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容量。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讲的:“女人胖是丰满,瘦是苗条,高是修长,矮是秀气。而男人胖是肥猪,瘦是排骨,高是竹竿,矮是冬瓜。”可见“秀气”本身是一种缺陷。而“小家碧玉”的特点就在于“秀”,所以她被人称为“秀而不媚”(实际上,只有少数女人能真正地做到“媚”,因为它需要以极大的容量做支撑);“大家闺秀”的特点是“大方有度”,意思是她的容量极大,以至于要受到度的限制。
容量在根本上限制了人的气质,好比容量小且攻击性强的人只能被称为“激进”(或“极端”),因为只有容量大且攻击性强的人能被称为“霸道”……
第六,容量决定人的广度。
但凡有能力的人一定拥有广度,即在某个领域的知识或技能面很广,因为能力是由容量决定的,而广度又是容量的基本构成之一。以容量瓶为例:一个瓶子的基础容量等于它的底面积与高的乘积,也就是说,在高度固定的情况下,底面积越大容量越大。所以在合理的范围里,容量大的人“底面积”一定不小,因而他的范围(即“广度”)一定不小。
第七,容量决定人的深度。
容量不止决定人的广度,也决定人的深度,这一点从容量瓶的容积公式中就能看出——容积等于底面积高。所以有能力的人不但知识和技能面广,他们对某个领域研究的程度通常也很深,否则怎么能够成为大师呢?人的广度和深度通常都有固定的范围(宇宙是有秩有序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也都有秩有序),几乎不可能出现极端的现象,所以通常情况下,人的容量越大,深度就越大,对人事物的研究和理解也就越透彻;反之,人的容量越小,深度就越小,对人事物的研究和理解也就越肤浅。容量对深度的影响对人来说是致命的。
第八,容量决定人的选择。
既然容量同时决定了人的广度和深度,自然就决定了人的选择。有的人选择性非常强,因为他们的容量很大,他们学什么像什么,仿佛没有能难倒他们的事;而有的人选择性很弱,他们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什么都学不了,仿佛扶不起的阿斗。这类人的输入容量太小,就好比一个瓶口很小的瓶子,只能装下细沙,稍微大点的石块就无能为力了。所以容量决定了人的选择,容量越小的人选择性越弱;反之,容量越大的人选择性越强。(在这里会出现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当人的输入容量远低于标准线,而基础容量又大于常人时,他会有非常远大的理想,但由于输入容量太小,他到处碰壁,即便是喝口水也要塞牙缝,所以最后他会走出一条别人想都想不到的路,历史上的许多天才都是这样造就的。)
第九,容量决定人的思维。
人的思维能力是受容量影响的。有的人反应快、逻辑强,非常有能力,他们能从海量的信息中抓取要点,迅速进入事物的内涵,从而获得深刻的认知;而有的人思维浅显,但跳跃性强,他们的思维发散得很厉害,常常创造出正常人无法想象的新观点,由于总是“跳出来”看问题,他们成为了真正的旁观者,因而总能发现人事物的本质。牛顿有一句名言:“将简单的事物看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将复杂的东西看简单,可以发现新规律。”这句名言恰巧是以上两种人的真实写照。
上面提到的两种思维能力其实是容量大小的表象:输入容量大的人接受的信息完整,因而能做出最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他们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判断能力都是顶尖,自然也就很有能力;输入容量小的人接受的信息不完全,因此他们的判断常常失误,他们更多地依赖于经验和直觉。由于逻辑性的匮乏,他们开始沉醉于想象,在大量的空洞的想象中,他们的想象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因而常常创造出使人惊奇的理论或作品。
……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