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桥梁、共赴小康
文章目录
2019年3月,我成为一名普通的驻村干部,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心情忐忑又充满期待,会因重任在肩彻夜难眠,又想象着自己是女战士,可以巾帼不让须眉。去年的冬天迟迟不肯离去,三月的风吹起来寒意袭人,带着满腔热血我踏上了即将征战的土地,脚步沉甸甸。
作为外乡人的自觉,初步了解到三都是全国唯一一个水族自治县,是一个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其独有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族节日常常令领慕名而来的人流连忘返。不能忽略的是,它也是一个深度贫困县,都江镇辖区内的新合村是一个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的深度贫困村,几百户人家还身陷贫困泥沼,美丽容不得贫困践踏,只有向贫困亮剑,这里的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我坚定了信念,要在这个地方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万事开头难。清醒认识、找准定位为帮扶工作做好了铺垫,家人、朋友、同事曾暖心慰藉,驻村帮扶群众没那么难,我半信半疑。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满怀信心地跟着村主任去到自己所帮扶的群众家,群众的笑脸相迎令我心情舒畅。村主任提前给我打了预防针,这里群众百分之八十以上讲的语言是水语,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以及读书的小孩会讲客话,在家的老人基本上听不懂客话,也就是说,我即将面临的群体可能听不懂我说话。而后村主任向我所帮扶的群众一一介绍 :“这是新来的驻村干部小宋,以后就是她来帮扶咱们家了,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联系她。”这是后来村主任用我听得懂的语言跟我解释的,在这之前完全听不懂他们的对话。而我和他们大多数人的交流也仅限于局促不安的微笑,第一次入户走访在我的“手忙脚乱”和“不知所云”中草草收场,也给满怀信心的我泼了一盆冷水,语言不通仿佛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驻村初期,帮扶户家中的基本情况亟需了解,家中有几口人、劳动力多少、有没有在校生等都应该了如执掌。一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边因语言不通心里产生了抵触情绪,于是向村主任“求救”,村主任是当地人,又有丰富着的基层工作经验,边学边做成了工作常态,却也还是因不懂水话闹了笑话。在一次走访中,一位热情的大娘一直拽着我的衣角不让走,我客气地回应说自己要走了。她嘴里说着我听不懂的词汇,指着凳子让我坐,而我拼命想要挣脱,她还是笑着拉着我,无奈,只得大声呼喊不远处的听得懂水话的同事,他笑着向我解释,人家大娘热情好客,想留你吃了饭再走,原以为遇到了危险的我恍然大悟,又因自己的“听不懂”感到愧疚。
拨开云雾见天日。接踵而来的扶贫任务由不得我心生懈怠,利用跟群众的交流机会学起了当地语言,“叔,我们家今年打不打算养牛啊?”“大伯,今年钩藤长得好不?”……常常能在走家串户听到我用蹩脚的方言跟群众对话,一开始还要重复几遍,同事也开玩笑说,再这样下去都不会说自己家乡话了,慢慢地大家都变得习惯,交流也更顺畅了,距离拉得更近了,工作效率也更高了。
此时也深刻懂得,语言不通从来都不会造成沟通障碍,只要有一颗为民的真心,把群众当自家人,把群众事当自己人,热爱足下的土地,以真心换真心,就能架起爱的桥梁,就能汇聚力量共赴小康,一个扶贫干部是这样,千千万万个扶贫干部也是这样。
现如今,扶贫工作取得圆满的成效,家家户户也都摘下了贫困的标签,与群众话家常时少了当初来紧张忐忑,内心充载的是这一年多以来的点点收获和感动。于我而言,扶贫工作的意义,是这背后的付出和群众关系一点点的靠近,是成长和收获,不是达标和结束。我也会将这些收获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让其灼灼生辉。(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新合村 宋艳梅)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