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3日,我参加了援藏青少年工作组,踏上了祖国这片神圣的土地。
  在到的第二天,工作组的所有成员们便克服高原反应,积极投入到工作当中。带着疲惫,我们到达的第一站就是一所希望小学,坐落于某县边缘。由于西藏山区变幻无常的气候条件,9月的天气,居然飘起了纷纷的小雪,学校的藏童们还穿着薄薄的藏族传统服饰,整齐的在学校门口列队、演奏少先队鼓号,用心、尽全力用最标准的站姿迎接我们。他们手中演奏的鼓号,是一个月前从城市出发,经过长途跋涉,于一周前才寄到他们手上的援藏物资中的一部分。伴随着耳畔鸣奏的有些蹩脚、不时走音的鼓号乐曲,我竟湿润了眼眶:这是多么朴素的期盼!要知道在这所学校,是没有人会演奏鼓乐的,全靠孩子们、老师们日以继夜的摸索才有了今天的表现。
  走进学校,与外面礼仪队的学生表现的大相径庭的是一群怯生生的孩子们,他们渴望与我们亲近,却又害怕和我们接触,懵懂的眼神里,蕴含着藏族血统里不羁的豪放和对藏区之外未知世界的好奇。他们争相上前与我们合影,可是当镜头与他们贴近,却又害羞的跑开……如此几个回合后,我们彼此之前也熟络起来,我才注意到他们的汉语交流水平几乎为零,在那一刹那,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不知该为祖国的语言范围辽阔而感慨,还是该为雪域高原闭塞的环境而哀愁。
  第二天工作组的脚步踏进了当地最好的小学之一某中心小学,此时此地,孩子与我们之间的互动才稍稍多了点,如果你喊他们,他们会马上回应,但肯定不会主动上前与你攀谈,所有的回答都用肯定、否定、点头、摇头来代替。换在内地,少先队员们肯定是先送出一记漂亮的队礼,伴着胸前飘扬的红领巾,健谈地说出满口的童言无忌。父辈与师长以前告诫我可以受用一生的警句“沉默是金”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很想对孩子们说,你们和内地千千万万的汉族同学一样,都有着一颗纯真的童心,为什么却不能继续发扬藏族同胞豪迈的民族气质敞开心扉和叔叔阿姨们交流一下?我们有那么多的话想对你们说,有那么多的祝福想带给你们,有那么多的好奇想走进你们的世界……
  接下来的几天,现在能回忆起来的只有忙碌与奔波。参观了这个县富饶的土地上长出的硕果累累的葡萄园,但酿成的美酒却困顿于打不开销路去闯闯外面的世界;路过与冰天雪地交相辉映的温泉美景,可是在内地却只有近乎于零的知名度;遇见有着灵动双眸的藏童,却苦于经济社会的因素无法受到较好地教育……美丽的西藏就仿佛一只困兽,一直在沉睡,在冰川的束缚下,有心却无力的挣扎着。
  西藏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以前莫过于恶劣的气候条件,十里不同天的善变与阳光夹杂着冰雹的极端,随时有可能演变出天边那一道绚丽的彩虹;但这次不同,古老而莫测的西藏送给我的是对于藏族同胞,特别是大部分远离城市的农牧民的思想状态不断地唏嘘和澎湃的心潮。我唏嘘,可能就是因为父母的一念之差孩子就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力;我感叹,也许就是上天的一个惊雷就会照成藏区多少的产业崩溃。一路所见我们觉得并不起眼的乡村、学校、工厂,原来都是经过岁月无情地洗礼才能依然存在,这大浪淘沙般的节奏,让我更觉时不我待,恨不得一夜间长出三头六臂,能多开办学校、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多想想办法去改造藏族农牧民思想根源上存在的问题。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本质的问题,据时任县委副书记同志介绍,西藏并不缺经费,国家每年拨到地区的款项用起来绰绰有余,但藏族同胞纸张的大部分农牧民,包括他们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对于祖国、对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最朴素的情感和对宗教以外其他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思考,那么多年了,来自祖国各地对于西藏的经济援助也并不少,可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藏区贫困落后的局面?通过此次芒康之行,我好像领悟到了一些问题的症结之所在:藏族同胞真正缺乏的东西是两个字:交流。因为与内地自然条件形成的天然屏障,雪域高原的真情与内地同胞的赤子之心无法交融;因为下一代,一代接一代的少年儿童与外界沟通甚少,缺少对祖国、对其他55个民族的朴素情感;因为藏族传统对于藏传佛教的虔诚,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现代科学走进他们的世界。种种原因,我还可以说出许多,我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显现,就是要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教学的同时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年轻人那里做起,做好民族交流工作,尽量多的去创造让藏族少年儿童走出来(从藏区走出来),走进去(走进汉族少年儿童的家),体味祖国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思想状态、社会环境,从思想上、行动上两条腿走路,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