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云说道德经:我们往往喜欢自作多情,忘记自知之明
文章目录
以前的时候喜欢自作多情。当某领导说请张老师提提意见的时候,就侃侃而谈,直抒胸臆,不问青红皂白评论一番,听得领导坐立不安。后来有活动就不请我参加了。原来“提提意见”并非要你真提意见,而是说出百分之九十五的好,最后留下百分之五无关痛痒、皆大欢喜的“坏”才叫提意见。
不顾场合,猛提意见,看似直率,实则愚蠢。孔子严厉地批评了类似于曾经的我这种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这是《论语·阳货篇》的句子,意思是,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
不该说则说,是糊涂;该说不说,是狡猾。这都是缺乏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一种用文化浸润、家风养成、社会历练出来的素养,比纯粹的才能更实用,更耐人寻味。
汉高祖刘邦,坐定江山,感慨而谈:筹集粮草,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指挥千军万马,克敌致胜,我不如韩信。然而,话锋一转,说自己的长处在于使人才各尽所用。
这是一种客观而舒悦的谈话方式,先把每个人的优点表扬一番,再说自己微不足道的长处,一下就令人刮目相看,从顺序上也令人折服。若先把自己整合的功夫抛出来,再说萧何、张良、韩信,这就有点居高临下、傲然睥睨(pì nì)了。
这种谈话结构不单是一种技巧,更是礼仪。想说自己的成绩,一定要先赞美身边人。想提意见,也要先赞美身边人。语言有时特别像我微信群里的红包,发条广告,记得配合一个大红包,别人也就默默认同了。
唐太宗李世民有个宰相叫王珪(gui),做黄门侍郎期间,与众大臣一起理政。李世民请王珪谈一下身边几个主要领导和他自己的优缺点。
好家伙,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zhòu),这些都是常委级别的人物,一个二品官员怎敢信口雌黄?
历朝历代,只有皇帝有资格评价诸臣,大臣之间怎敢轻易开口?何况这些的官位都比王珪要高出许多。王珪顿时为难。
为难,是一种程序。可能是真为难,也可能假客气。此刻不能口若悬河、高谈阔论,即便有太大的才能,太高的职位,也会被人排挤。所以,要为难。只要为难,就会有老板给你做主。
看到王珪不吱声,李世民说,今天难得诸位都在,有什么为难的?朕都能兼听则明,我相信诸位臣工都能接受别人评点,但说无妨。
此刻,有了尚方宝剑才可以态度谦和地娓娓道来。
王珪先行礼——作揖,说,为国兢兢业业,干事果断精明,我比不上玄龄。以纠正偏颇为己任,犯颜直谏,为皇上无法与尧舜的圣明比肩而感到羞耻,我比不上魏征。文武全才,既能带兵又能治国,文韬武略俱佳,我比不上李靖。奏章严密清楚,言行有理有据,规规矩矩,没有疏失,我比不上温彦博。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有条有理,万无一失,我比不上戴胄。
王珪最后说,对于弘扬正气,惩恶扬善,疾恶如仇,比起各位,也有我自己的独到之处。
这种结尾恰到好处,完成了领导任务,同时还客观地把自己的工作阐明。黄门侍郎,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朝廷事务。相当于市委秘书长。表扬自己,不恰好是工作本职嘛!
老子曰: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啥意思?
有道之人不但有自知之明,从不无端地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不去自显高贵。
作为家长,要用这章经典来教育孩子了。稍微有点成绩就翘尾巴。只要一骄傲,成绩就往下掉。做到了自知不自见,迟早会被老师发现;保持自爱不自贵,本身就是一种高贵。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要时常讲给孩子听,当然更要讲给自己听。
山东淄博人邹忌是齐国的名臣。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啊!
齐威王听罢深受鼓舞,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在家风教育中,尤其注意的是保持清醒,自我批评。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自省。建议家庭里每周最少一次集体自省,纷纷谈自己的不足,谈他人的优点。舍弃自作多情,保留自知之明;删除自以为是,存养自重自尊。这就叫:去彼取此。
厚道的父亲、贤淑的母亲、勤奋的孩子,在一起都能承认缺点,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和错误,那么,这个家庭离完美不远了。
今天的原文是《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