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假蜂蜜上市要从蜂蜜标准及检验入手
文章目录
现商场、超市、菜市场10元20元一斤的蜂蜜摆满了货架,还有x宝、x多、x东等信息也同样铺天盖地,消费者苦不堪言,而真正从事甜蜜的事业的人(养蜂人)深受其害,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更是束手无策。
原因是什么?恐怕与蜂蜜标准及检验不无关系。
蜂蜜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14963 2011》定义了什么是蜂蜜: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与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所以任何不是蜜蜂采集天然物、蜜蜂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都不应该标称为蜂蜜。
可现在市面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的假冒蜂蜜多不胜举。通过给蜜蜂喂白糖水而成的蜂蜜算是有良知的造假者,更有甚者用白糖、红糖、明矾、麦芽糖、淀粉、甜蜜素、果糖、葡萄糖、蜂蜜香精等随意三二样混合就调配出蜂蜜,成本大约5元左右。
这些成本很低的假蜂蜜从外观上看比真蜂蜜还好看,嗅觉、味觉上也没有问题,甚至抽样送检结果也给你两个字—合格。
形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我觉得还是要从标准和检验着手。
我们先来看看现行的蜂蜜标准。现行的蜂蜜标准是GB 14963 2011,是中国卫生部2011制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因为是卫生部门制定的,可能会侧重于卫生指标多一点。让我们来看看:
一、标准的 3。2 感官要求:感官要求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首先人们的视觉、嗅觉、味觉 各有差异,得出的结论可能各不相同。其次是现在的技术要达到上述要求是轻而易举的事。
二、 标准的3。3理化指标:理化指标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果糖和葡萄糖要大于等于60,这是蜂蜜应具备的品质;蔗糖要小于5 10,这是为了防止在蜂蜜里掺白糖、红糖。
从上述指标来看,也能体现蜂蜜的品质。但就现在的信息和科技来说要想规避上述指标那是很简单的事。
一、从感官指标色泽来说,你要什么色就给你什么色;滋味、气味也好办,蜂蜜香精来帮忙,要浓要淡随你;杂质问题就不用操心了,因为是造的假,根本不可能有那些东西。
二、从理化指标果糖和葡萄糖来说,葡萄糖价格是贵了点,但检验的时候他不是单独计算,我可以不掺,要掺也不是掺不起,可果糖市场上处处能买到,价格很低。理化指标的蔗糖限制也好解决,用麦芽糖代替,这样成本还高的话直接用甜蜜素。
也就是说造假蜂蜜离不开明矾、淀粉、甜蜜素、香精的其中之一,如果在标准里明确规定蜂蜜不能含有明矾、淀粉、甜蜜素、香精的其中之一以上,检验手段和方法再完善。那制假者还有空隙可钻吗?
从根本上解决蜂蜜造假问题,必须从标准和检验入手。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