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之下的期待与煎熬
文章目录
近日,江苏一家长发布短视频,高调宣布退出家族群,视频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热议。“教是我教,改是我改,还要在家长群配合工作”家长们在评论区感慨:“我们这届家长太难了。”学校老师们也觉得委屈:“你以为我们就容易吗?”
家长群是家校互动、协同共育方便快捷的媒介。家校之间建立家长群对家庭来说,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在校的新情况、新动向,更多地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成长的点滴;于学校而言,通过家长群,教师与家长沟通便捷,能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更好的完善学校教育。家长群的建立初衷本身没有错,不能因为有了矛盾就一板否定家长群的作用。
如今,从媒体报道和日常生活中都不难发现,很多家长群的建立已经背离了家校共育的初衷和本质,模糊了家校之间的责任。家长群本应扮演家校沟通的桥梁,促进家校共育,却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诡异的博弈,让家校双方倍感压力。有些家长认为,花钱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学校和老师的,自己可以不操任何心。有些教师把分内的工作转嫁给家长,比如让家长检查批改学生作业,这让家长成为了一支“编外教师”队伍。理解的偏差,行为的偏差,造成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导致家校合作表面化、形式化。在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各自应该负担的职责都是什么,哪些职责是学校的,哪些职责是家长的,哪些职责是交叉的,诸如此类都不明朗,反映在家长群的互动中,才会导致家长、教师都有怨气。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但当前的家庭教育却被学校、教师卷入知识教育中,这是当前家长群中最尖锐的矛盾。厘清边界,明确责任,才能让家长群回归本位。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学校应当发挥出专业优势,在家校共育、家校沟通等方面提供好的意见及建议。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家庭要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责任,引导并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和陪伴者。学校教育不应当由家庭代劳,同样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脑儿推给学校和老师。只有这样,家校之间才会互不越界“转嫁”责任,共同培养好孩子的共同目标才更容易实现。学校和家长双方只有充足的信任和理解,才能完成培养好孩子的使命。
平等、尊重、互相理解是家长群沟通交流的前提,学校、家长应给予双方充足的信任和理解。家长需理性地看待家长群,做到帮忙不添乱、互动不添堵。学校和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应更多一些柔性和温暖的方式。比如真心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不指责和责备家长,并且在语言交流中,语气平和、委婉、真诚,用诚意赢得家长信任。在孩子成长路上,家与校,谁都离不开谁,唯有共同携手努力,才能完成培养好孩子的使命。
从2018年至今,已有辽宁、浙江、海南、河北、广东、山东、贵州、广西、山西和陕西等至少十个省份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叫停”家长批改学生作业,有的地方明确定期开展作业督查,甚至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家校关系错位除了学校、家庭教育意识的转变,亦需要教育部门的统筹和指导。应该继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同时推进学校治理改革,才能更有力度的改善家校矛盾。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是不完整的教育。建立家长群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家校教育良性互动,共同教育好我们的孩子。理清关系,携手共进,才能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