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礼化干戈【16。1】

  新编《论语》详解•三 说礼
  侯工 编著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16。1》)

  详解:

  季康子平时专权,叔孙氏、孟氏已经对他很不满。这次他企图以擅自出兵颛臾(zhuan1yu2)为契机扩大领地,削弱鲁哀公的权力,从而实现篡夺国家最高政权的野心。这样势必激化矛盾:一方面是季康子与鲁哀公之间的权力之争,另一方面是季康子与叔孙氏、孟氏之间的利益之争。这一切都被孔子识破了。孔子通过两个学生对其陈之以礼,述之以害,终于使季康子收回成命。

   季氏将伐颛臾

  ——伐:出兵攻打;颛臾:鲁国的附庸国;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代指前面的“伐颛臾”。

  求!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是以否定表示肯定的反问句式,相当于“难道不是……?”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曾经授权其为;东蒙主:东蒙山主持;

  且在邦域之中矣

  ——而且它的国境线就在我国最初的版图里;

  是社稷之臣也

  ——一向来臣服于我国; 

  何以伐为

  ——以:要;为:出兵;为什么要出兵征伐它啊?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夫子:指季康子;欲之:要那样做;二臣者:两个当臣子的,皆不欲也:都不想干啊。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周任:以前一位有名的史官;有言曰:有一句名言说;陈力:施展才能,引申为有能力胜任;就:担任;列:职位;陈力就列:有能力胜任的就担任该职位;不能者止:没有能力的就辞职离开;

  危而不持

  ——危:危险;持:保护;

  ——一个盲人助手见到盲人遇到危险却不保护;

  颠而不扶

  ——颠:将跌倒;扶:搀扶;

  ——见到他将跌倒却不搀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

  ——则:那么;将:还要;彼:这个助手;焉:什么;

  ——那么还要这个助手做什么?

  且尔言过矣

  ——且:况且;言:说;且尔言过矣:况且你说错了,这句后面改“——”,后面的表示“且尔言过矣”的原因;

  虎兕出于柙

  ——兕(sì):野牛;柙(xiá):关闭猛兽的笼槛;

  ——老虎、野牛从笼槛里跑出来;

  龟玉毁于椟中

  ——龟:龟壳;玉:玉石;椟(dú):匣子;

  ——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

  是谁之过与

  ——这是谁的责任呢?

  今夫颛臾

  ——今:现在;夫:语气助词,表示停顿,可译为“的”;

  ——现在的颛臾;

  固而近于费。

  ——固:城墙坚固;费:是季氏的采地(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费邑;近于费:离季孙氏的采地费邑很近;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祸害;

  ——现在不取,以后必然成为子孙的祸害;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求:冉有;疾:厌恶;夫,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在这里是宾语,导出后面的宾语从句“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去,不要;舍曰:不明说;而:连词,表示转折,却;必:死要;为:给……找;之:代词,指“欲之”,心里不当要求;辞:借口;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也闻:曾经听说;国:诸侯;家:大夫;有国有家者:国家管理者诸侯和大夫;

  不患寡而患不均

  ——寡:少,这里指归顺国家的人少:一是附属国减少,二是往外的移民比往内的多;均:一种制造陶器所用的转轮,又称“陶旋轮”,比喻国家的政制和治理;不均:国家的政制和治理不好;

  ——不担心归顺国家的人少只担心国家的政制和治理不好;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是平均分配财富的意思,因为这样必然导致更加贫穷。后人将这作为农民造反的理由,还说成是孔子的主张,实在是天大的误会。

  不患贫而患不安

  ——贫:缺乏物质财富;安:安居乐业;

  ——不担心缺乏物质财富只担心民众不能安居乐业;

  盖均无贫

  ——盖:因为;均无贫:国家的政制和治理好,物质财富就不会贫乏;

  和无寡

  和:社会和谐;和无寡:社会和谐归顺国家的人口就不会少;

  安无倾

  ——国家安定就没有亡国的危险。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如是:如果做到这样;故:古同“顾”,反而,还;远人:边远的人群;不服:不归服;则:那么,就;修文德: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教育和道德;以来之:以这些方法吸引他们过来。

  既来之

  ——“既来之”是“既之来”的倒装,既:如果;之:他们;如果他们来了;则安之

  ——就要将他们安顿好,使他们也能安居乐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相:輔助;邦:包括顓臾等所有附屬國在內的整個“聯 邦”國家,即邦國;謀:陰謀;干戈:兵器的通稱,引申為戰  爭。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郭君的门内的屏风墙;萧墙之内:引申为朝堂内;

  结尾一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孔子高度的 政 治敏感和智慧。孔子以内讧之忧直击季氏要害,终于镇住了他发动侵 略战 争的狂 妄。这也充分体现了礼的威力——礼化干戈:礼是维护社会最高利益的规范,礼可以将灾 祸消灭在萌芽状态。

  白话文:

  季氏将出兵攻打颛臾。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闻讯后就跑来拜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出兵攻打颛臾了。”

  孔子说:“冉有!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这个颛臾,过去的先王曾经授权它为东蒙山主持,它的國境線就在我国最初的版图里,而且一向来臣服于我国,为什么要出兵攻伐它啊?”

  冉有说:“老爷子要那样做,我们两个当臣子的都不想干啊。”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名言说:‘有能力胜任的就担任该职位,没有能力的就辞职离开。’一个盲人助手见到盲人遇到危险却不保护,见到他将跌倒却不搀扶,那么还要这个助手做什么?况且你说错了——老虎、野牛从笼槛里跑出来,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责任呢?”

  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城墙坚固,又靠近季氏的采地费邑,如果今天不占领它,以后必然成为子孙的祸害。”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不明说心里不当要求却死绕弯子找借口。我曾经听说,國家管理者諸侯和大夫不擔心歸順國家的人少,只擔心國家的政制和治理不好,不擔心缺乏物質財富,只擔心民眾不能安居樂業。因為國家的政制和治理好了,物質財富就不會貧乏;社會和諧了,歸順國家的人口就不會少;國家安定了,就沒有亡國的危險。如果做到這樣,邊遠的人群還不歸服,那麼就提高全社會的文化、教育和道德,以這些方法吸引他們過來。如果他們來了,就要將他們安頓好,使他們也能安居樂業。現在你們兩個啊,輔助季氏,邊遠的人群不歸服,又沒有辦法吸引他們過來,搞得整個邦國民心浮動分崩離析。你們不能好好把守政局,卻在邦國內陰謀發動战争。我怕季氏要担忧的不在颛臾,而在朝堂内各方之间的矛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