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8拒谮愬 达明远【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论语·颜渊12。6》)

  杨伯峻:子张问怎样才叫做见事明白。孔子道:“点滴而来,日积月累的谗言和肌肤所受、急迫切身的诬告都在你这里行不通,那你可以说是看得明白的了。点滴而来,日积月累的谗言和肌肤所受、急迫切身的诬告也都在你这里行不通,那你可以说是看得远的了。”

  钱穆:子张问:“怎样可算是明呀?”先生说:“像浸润般的谮言,像切肤般的控诉,在他前面行不通,可算明了。像浸润般的谮言,像切肤般的控诉,在他前面行不通,可算远了。”

  详解:

  正当你静下心来准备看书的时候,就有同学对你说:“看什么看,打球去!”正当你决心戒掉电游的时候,又会有网友对你说:“最近新出一款XX,太好玩了,一起玩吧!”当你准备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有人及时地泼凉水……

  ——这种对你的干扰,叫做“谮(zen4)”,如果三番五次经常这样被别人忽悠干扰,就叫做“浸润之谮”: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浸泡你的谗言,不易觉察,但就是这些谗言扼杀了你的梦想。

  你出于好心扶起一个摔倒的老太婆,却被诬告为“肇事者”;你在学习《论语》时,被人骂“儒狗”,你因为向领导提意见,而受到打击报复;你路见不平伸张正义,却遭水军围攻……
  ——这种种对你的不白之冤,叫做“愬(su4)”,你感到切肤之痛的“愬”,叫做“肤受之愬”。

  ——当你权力越大的时候,你受到的“谮”就会越多;你越是正直做人,你受到的“愬”就越厉害。

  汉武帝刘彻,在治国理正上是有功绩的,但是由于独揽大拳,身边的佞臣就特别多,晚年听信宠臣江充的挑拨和诽谤,灭太子,杀皇后,至亲至爱也不能幸免,这就是因为受谮愬而不能明远之故。

  近代的如彭总,因为正常提个意见而被诬告为“军人俱乐部”反D集团头目,受到残酷打击和迫害。

  孔子对“谮愬”有切身体会。他在鲁国做过中都宰、大司寇,有高层次的从正经历,也曾做过多个诸侯的座上客,其中也受尽谗言和毁谤,直至颠沛流离,历经磨炼,看过了太多浸润之谮,肤受之愬,因而具有过人的智慧和洞察力。

  孔子对于君王、臣属之间的生死纠结,也给出过不少的解决方案,如:“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臣遇无道之君则巻而怀之,退隐山林,等待时机”。

  然而,臣属们依然如扑火的飞蛾,前仆后继,浩浩荡荡扑向君王这炽烈的火焰,任凭死亡也不能阻挡,虽然伴君如伴虎,依然不舍君王情——世上又有几个功成身退的范蠡、张良、刘伯温?

  ——所图者,无非名、权、利。致使几千年来,浸润之谮,肤受之愬,蚀肌侵骨,透彻心肺,君王和臣属之间死结的戏码照样轮番上演,而且越演越烈。

  子张问明

  ——子张:孔子学生;明:明智,透彻明了;

  浸润之谮

  ——浸润:好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浸泡身体;谮:谗言,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

  肤受之愬

  ——肤:皮肤,引申为切肤之痛;受:难受;愬:诬告毁谤;

  不行焉

  ——不行:行不通,不起作用;

  可谓明也已矣

  ——可:可以;谓:称得上;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

  ——重复表示强调。

  可谓远也已矣

  ——远:远见。

  ——水,至柔至坚,无孔不入,滴水穿石,几乎无法抵御。皮肤,非常敏感,对疼痛的反应尤为强烈。要抵御如水的谗言,切肤般的诽谤,何其艰难?要达到孔子的明智、有远见,应该要具有多强的洞察力和多高的定力?

  ——因此需要加强学习,并且在实践中磨炼,才能“明远”,才能“大受”。

  本章孔子通过回答学生的问题,阐明在学习和实践中有意识地提高抗拒“浸润之谮,肤受之愬”的能力,才能达到明智和远见——拒谮愬 达明远。

  笃文:

  子张问如何做到明智。

  孔子说:“好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浸泡身体的谗言,犹如经受切肤之痛的诬告和毁谤,这些在你面前都不起作用,可以称得上处世明智了。好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浸泡身体的谗言,犹如经受切肤之痛的诬告和毁谤,这些在你面前都不起作用,可以称得上具有远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