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揭密:美苏英联手颠覆国民党政权【一)【转载】
文章目录
很多大陆关于国共内战分析的文章,所提出的观点和结论都无法令人信服。大陆正统的什么!“民心论”、“正义论”等一些文章,读来也让人迷惑。因为其所列举的各种导致国府败退的原因,几乎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反例。例如说国民党腐败导致它在军事上失利,那么历史上有比它更腐败的政权却并没有因之而跨台。中国的各个封建王朝哪个不腐败甚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毕竟当时的国民政府比起那些封建王朝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民主和进步,尤其不可否认的是,那时期的国民政府有言论出版方面的自由。国民政府可能相较于西方自由国家要腐败,但不会太腐败。当然有人会说,国民党腐败再加上有中共这样强大的反政府武装来挑战,跨台就是必然的。这有一定的道理,但历史不是这么简单。晚清同样腐败,也面临强大反叛武装太平天国的挑战,为什么没有倒掉?国民党在3年多时间败得如此快如此彻底,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国民党败得如此之快,超过毛泽东的估计
国民党败得如此之快,甚至超过了毛泽东的估计。在国军全面进攻阶段,看到华东苏北战场上中共粟裕部对国军连战皆捷,尤其是苏中七战七捷,让毛乐观估计,如果每月消灭国军5、6个旅,那么大概需要5年时间中共就会赢得全国政权。在重点进攻阶段,两大战略目标,政治中心延安和关内后方的战略补给中心烟台和威海卫被国军攻克,可以说国民党达到其内战军事胜利的顶点,那个时候毛泽东被胡宗南追击得在陕北的山沟沟里十分狼狈,刘邓为了让在陕北的中共高层摆脱胡宗南的军事压力,终于在毛的再三催促下挺进大别山,进入与华中白崇禧军事集团的外线作点,但却遭受连连挫折,中野12万多人到出大别山时,几乎损失过半。那个时候,毛估计胜利可能需要10多年的时间,甚至有了再不济就上山打游击的念头。而到了内战晚期,辽沈战役一结束,毛就估计推翻国民党政权大概只需要1年的时间了。
一、史家为史不公
在中国大陆的理论界、舆论界、宣传界甚至网上论坛,“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似乎已经天经地义无须探讨了。可是除了漫画似的攻击性宣传之外,我们又没有发现任何严肃的历史证据。稍微像点样子资料,无非是美军飞机帮助运兵,还有美国总共给了60亿美元贷款,显然,这是一个夸张的数字,事实上在美国的账单上这个数字是20亿。此外还有美国军事顾问指挥蒋军进攻解放区这类斩钉截铁却没有任何实例支持的指控。
查找历史资料发现,在1941年以前,美国政府关心的只是整个中国对日本战争进展情况,对于中国的内政问题没有关心的迹象。皖南事变发生后,美国政府可以说是破天荒地首次对中国内政表示了干预性意见。而这首次干预,竟然是以替中共说话为标志的。1941年1月24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对中国国共两党冲突表示不安,美国总统特使居里专门会见周恩来,进行了长时间会谈。此为美国高官与中共的首次接触,事情本身和选择的时机表达了这样一个信息:美国不会听任国民党用武力对付中国共产党。因为美国官员明确表示“美国对中国的团结和稳定至感关切。”
因此,我们看到,并不是美国介入导致国共内战。相反,在美国介入之前,国共已经打得不可开交,而且,彻底决裂大打一场也已迫在眉睫。内战局面已见端倪。鉴于当时中共事实上处于弱势,于是美国介入中国内部事务实际对共产党有利,也就不算“干涉内政”了。
抗日战争结束之际,美国既帮助国民党运兵(北运受降),又帮助共产党运将(赴根据地)。美国作为中国抗日的盟国,帮助中国政府军抵达日本占领地区进行战后接受便是帮助中国内战是说不过去的。更何况,比空运国民党先遣人员还早一天即1945年8月25日,美国军用飞机将邓小平、林彪、刘伯承、陈毅、聂荣臻、肖克、罗瑞卿、陈赓、肖劲光、杨得志、邓华、李天佑、江华、陈锡联、陈再道、宋时轮、傅秋涛、王近山、聂鹤亭、邓克明、张际春、滕代远、刘澜涛、郑维山从延安紧急空运到前线指挥部。只需看一下,这批中共将领中,除邓小平之外,包括十大元帅中的四个、十大将中也是四个。基本上包罗了中共抢占东北、华东、华北的全部指挥核心人员。如果他们靠走路去抢占这些地盘,需要跨越封锁线、敌占区和漫长的崇山峻岭,至少要两个月!毛泽东在获知这批大将平安到达后,立即复电蒋介石,次日即赴重庆谈判。可见这次空运是何等重要!
再者,在国民党军队首战告捷横扫东北之际,马歇尔将军拯救了林彪,让林彪得以重整旗鼓。第三,在苏联红军装备中共的前后,美国英国却对遭受战争创伤的中华民国不给援助,并实行严厉的武器禁运,而使其劲旅陷于瘫痪或半瘫痪,只能防御而不敢进攻【1946年7月29日,美国宣布对华武器禁运。6月14日向国会提出的《军事援华法案》和8又3分之1大队空军计划被中止。同时英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军火禁运,拒绝了南京国民政府购买枪炮子弹、舰炮、飞机机架等请求。英国外交部宣称:英国政府的政策是不鼓励中国现时的内战。为了这一目标,只要内战还在持续,我们就不向中国出口任何战争物资】。第四,到1949年,国民党虽然是“兵败如山倒”,但仍踞南国之半,拥兵百万;它指望激励士气而负隅顽抗、补充军械而卷土重来。然而当此关头,美国却落井下石地发表了《白皮书》,提前宣判国民党的死亡,而从精神上对它进行最后一击。 “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最能形容紧接着所发生的事:不战而降者有之,解甲四散者有之,仓皇浮海者有之——这竟是几年前的“大国之师”!(1945年国民党军队之西南反攻和缅甸鏖战,令美国军事专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武器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它属于世界上第一流的军队,这是和中国能够晋升为“四强”相匹配的)。因此,教科书谴责美国“扶蒋反共”,实属为史不公也。
事实上从1944年秋开始,美国开始考虑在中国建立国共两党的“联合政府”。1944年8月以罗斯福总统特使身份来华的赫尔利,担任起国共两党的调停人。194年11月7日,赫尔利亲自前往延安访问,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到机场迎接。11月8日,赫与毛泽东、周恩来会谈,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五项建议,11月9日毛和赫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毛赫达成的五项建议是:
一、中国军队统一。
二、国民政府改组,建立一个由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组成的联合政府和联合军事委员会。
三、联合政府遵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保障思想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以及结社和集会的自由。
四、美援物资在所有抗日武装间平等分配。
五、联合政府承认中国共产党等所有抗日党派为合法政党。
抗战一结束,美国就极力反对国共内战,主张国共和谈组成联合政府,为此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遣的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停(1945年12月-47年1月)。马歇尔在中国奔波三个月苦口婆心地劝说两党,并亲自陪同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商谈停止内战的办法,美国可谓用心良苦,可惜谁人能听?
蒋介石事后对此很后悔,国民党认为在整个“调停”的过程中,马歇尔只听信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实质上,马歇尔的此次行动,乃忠实地捍卫贯彻美、英、苏三国首脑的“雅尔塔精神”,亦即以保证共产主义向东亚的扩张,来换取斯大林止步于西欧(不支持西欧共产党)。换言之,“马歇尔调停”是为“马歇尔计划”(拯救西欧)铺路。说到底就是,美苏两强以牺牲国民党中国而达成妥协,从而把彼此间的冲突限制在冷战的范围内,以避免新的世界大战之爆发。
1946年国共谈判时各政治势力共同制订的中华民国宪法,参加1946年宪法的的制定有国民党8人,共产党员7人,民主人士5人,宪法是由张君励先生所主笔。从制定宪法的阵容来看包含了中国当时各派政治势力,应该来说是全国人民的共识,并为各党派所背书。1946年3月至1947年3月,国共双方边打边谈,在东北、中原、华北等处展开争夺。1946年11月15日,在美国特使马歇尔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建议下,国民大会召开,国民党为迎接制宪国大,下达了第四次停战令。1947年1月,《中华民国宪法》通过后,国民党应马歇尔要求,先后三次呼吁中共举行圆桌会谈,解决两党争端,中共南京代表陆定一回应:“废除伪《中华民国宪法》和恢复1946年1月31日军事位置,是恢复和谈的最低限度”,这使得国共谈判失去任何基础而破裂。至此,马歇尔调停失败,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奇怪的是中共接管政权时美国欲抛弃蒋介石与中共建交,毛泽东却以一篇《别了,司徒雷登先生》把美国的好意一棍子赶走,1950年毛泽东又服从斯大林的全球战略赴朝与美国交战,迫使美国不得不重新与台湾的蒋介石结盟。
中共革命成功一边倒地倾向苏联,迫使美国只有以海洋地缘战略来对抗咄咄逼人的共产主义陆地地缘战略,出兵台湾海峡,一个统一的伟大中国就这样生生分成三份:一个大陆、一个外蒙、一个台湾。我们畅想一下,如果毛泽东遵从1946年蒋介石在美国的压力下通过的允许多党制自由竞选的《中华民国宪法》,按当时或以后行事,毛泽东肯定能选举上台,那就没有国共内战,那么大陆、台湾、外蒙古将统一在一个国家下。后来苏联在冷战失败后解体,所有的中亚国家都独立了,苏联的东、中西伯利亚现在还是四个蒙古族的边疆行政区,我们可以支持他们独立。东、中西伯利亚历史上这一地区就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家园,中国完全可以建成从南中国海到北冰洋的这一广大地缘战略区,如此在东亚,美国加上日本还是中国的对手吗?
苏联解体后中国收回被沙俄侵占中国的150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中国再加两亿人口也不会愁粮食紧缺!东西伯利亚丰富的石油还有今天开始争夺的北冰洋中国都有一席之地!国共内战不仅让中国分裂近100年,而且在地缘战略上恐怕打悼了中国崛起的条件。如今,从衰弱中复苏的俄罗斯会紧紧抓住东、中西伯利亚,中国已经没有崛起的机会了。
二、美国是怎样颠覆国民党政权的?
陈纳德、魏德迈两位将军以及赫尔利大使,揭露并抨击美国1944-1949年的对华政策,是“活生生地把中国民族主义政府扼杀了”!赫尔利特别指出:美英等国的在华外交、军事和新闻机构与人员,大抵都是在阴谋颠覆国民党政权的(在1944年,英美两国卷入了推翻和暗杀蒋介石的未遂行动——笔者)。现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美国是怎样颠覆国民党政府的:
第一、美国人的“延安经验”(Americans !Yenan experience!)
著名的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1907 ?)1940年代在中国工作,他当时说过两句话,在美国影响很大:一是“共产主义不适合美国,但很适合中国”,一是“延安在远方闪耀着光芒。”(当时延安正搞“抢救运动”,按西方标准,应该是“人权灾难”)。1944年10月,在罗斯福总统的强烈要求下,蒋介石被迫同意让美国的“Dixie观察团”赴延安。该团的颠覆意图甚明,其负责人向欢迎他们的共产党人宣称:“国民党政府已经死亡! ”。紧接着,他们制定了一整套改变中国现状的军政计划,那就是:在日军大举南下之际,“美援”转向中共,而让国民党军队被困灭于南方;再乘北方空虚;由共产党军队配合美军登陆(“亚洲的诺曼底”),与进入满洲之苏联红军相呼应,并乘势向全国进军,从而置国民党于无立锥之地。然而,就在“Dixie计划”(包括提议邀请毛泽东访美)报批华盛顿之前,其电文被赫尔利大使接获了;他怒请华盛顿召回“颠覆者”(美国在华外交官),勿乱中国战区(国民党还牵制着百万日军呢)!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的两名高级官员艾奇逊(George Atcheson)和文生特(John Vincent)提议“运用美国的影响力来促使中国统一,但不一定统一在蒋介石领导之下”。但是,罗斯福总统慎于国会,颇感棘手,便按照赫尔利的要求去做了。不过,总统当时说了一句气话,却一语道破天机——“随他去吧!战争尚在进行;待我和斯大林事后再更正! ”罗斯福早有良策:直接颠覆不智,待机而动;借刀杀人为上,外交先行。所以,他一方面假装亲近蒋介石,圆其“大国梦”,要他配合盟军,牺牲殆尽;一方面再来诱惑斯大林,愿其“黄俄化”,让它反日制华,钳制东亚(此时斯大林因其与日本有约在先,正愁出师无名)。
第二、罗斯福的“一片苦心”(Roosevelts !a painstakingly!)
总统开展秘密外交,诱使俄罗斯重返东方(后者在1904-05年被日本打退)。于是美苏英三强首脑之会晤,并于1945年初订立《雅尔塔密约》,来把苏联红军引向中国,名义上是打日本,实际上则让国际共产主义(中苏蒙朝等)在满洲会师,以改变中国的政局。赫尔利说:“《雅尔塔密约》是共产主义征服中国的蓝皮书。”虽然先前蒋介石曾告诫美国,若让苏俄挥师向东,其对中美两国的祸害绝不亚于日本;但美国却偏偏要对着干——美国另有两点打算:A。祸水东引,即让共产主义东移,以拯救西欧资本主义(以免斯大林接应战后初期的西欧共产主义之热潮)B。借刀杀人,即以改变东亚的“力量均势”,来否定国民党中国之初步崛起及其“四强”之法定资格(唯恐中国取代日本的地位,并以更大的富国强兵来挑战美国的亚太霸权)。早在1920年代初,英国哲学家罗素就已准确地预测这一结局,他说:“尽管苏俄布尔什维克会像美国那样地标榜解放人类,但实际上它比沙皇帝国主义更精明能干,更富有扩张性。……因此,俄罗斯之重返亚洲、侵占蒙满,不是不可能的。届时,它控制了满洲,也就能决定性地影响北京(1927年改名“北平”——引者)。凡此,只有在日本和美英两国交战的情况下,才是可行的。”
附上《雅尔塔密约》书面内容(而罗斯福与斯大林两人“君子协定”,则始终秘而不宣):
A。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对日作战,而苏联必须获得如下之补偿;
B。重申外蒙古脱离中国,即所谓“保持现状”(蒙古人民共和国);
C。苏联恢复1904年日俄战争前之沙皇帝国在满洲之特权(a。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保持优先权,b。旅顺军港租给苏联,c。中东铁路及南满铁路由苏联与中国共同经营);
D。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和千岛群岛割让给苏联。
E。在《雅尔塔密约》公布之时,强迫中国接受之;必要时,美苏英三强采取一致行动(为此,他们假装在文件中认可蒋介石政权。如后者就范,三强对华之所为,乃名正言顺;它们成了“解放者”,而非同以往之帝国主义列强)。
除此之外,还须说明:该条约默认了两点:苏联红军可以:A。把中国东北的工业体系当作它的“战利品”拆运回国;B。用苏联和日本之军火来装备中共(包括美式武器,因为苏军的这次入侵是由美国花钱和装备的)。
仅就美苏两霸首次妥协这一点来说,A。罗斯福是“丢卒保车”——以牺牲蒋介石政权来确保西欧,即以允许共产主义“祸水东流”,来换取苏联不支持西欧共产党。 B。斯大林是“知难行易”——共产主义之西进,必将极大冒险;而向东扩张则是适逢其会而顺水推舟。结果两霸既是各得其所,又避免“热战”——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然而,美国是一举两得:A。如前所述“借刀杀人”来扼杀中国民族主义,B。用一张“空头支票”来换得西欧之安全,因为它知道中共是不会长期就范于莫斯科的。当时斯大林也似乎感觉到他所得到的果实,可能是苦果乃至是苏联的隐患;因为他知道“延安经验”是中共与美国之间的“初恋”,也知道直到1949年双方还是藕断丝连(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滞留南京,和中共邀请司徒雷顿大使北上)。所以斯大林设计了朝鲜战争,让新中国与美国正面冲突;但是,在斯大林死后的二十年,他的担忧则成为事实,即中美结盟。这些都是后话,需专文详论,兹不赘述。
第三、马歇尔的“来华使命”(Marshalls !China Mission!)
1946年美国派马歇尔来华,与其说是调停弭兵,以避免国共内战之爆发;不如说是贯彻落实“雅尔塔精神”,以确保让共产主义向东扩张,来换取西欧资本主义的完好无损(这就是当时的美苏妥协,从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与其说是贯彻落实“雅尔塔精神”,不如说是用中国作诱饵,来把斯大林的兴趣和精力吸引到东亚。因此,马歇尔在“调停”期间(1946-47年),实际上做了三件事:A。对国民党政府实行武器禁运和停止财经援助,使之陷于绝境;B。在军事上捆绑国民党,使之被动挨打;C。在舆论上打压它,使之被民主与进步的潮流所唾弃。以下就来具体谈一谈美国在中国内战中的所作所为,分为五点:
(1)延安通讯。 1944年下半年,史迪威将军和美国情报机构(OSS)开始帮助延安建立全国性的共产党力量的通信网络。从而大量的通讯器材被空运到延安,再被分配到各地共产党部队中。据记载,到1945年4月25日为止,已完成输送的轻型发报机及部件是14,000磅,其余的50,000磅在以后的两三个月内陆续运到。仅就军事行动而言,情报和通讯为中共打败国民党,几乎起到了一半的作用。(所以论者每每称其至关重要。但从事变之总体而言,这仅是众因缘之一环)。
(2)空运毛将。从罗斯福逝世到日本投降的几个月里,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混沌期”,在中国的两派美国人各行其是。魏德迈将军组织“最大空运”,输送国民党军队进驻各大城市,受降与接管;而差不多与此同时,中共的几乎全部战将则也都乘坐美国飞机离开延安,他们比国民党提前到达各战略要冲(若非美机专运,共产党将领必晚到两个月。另,苏联阻挡国民党进东北,使之陷于战略被动)。美国帮助共产党运送将领的作用,完全抵销了其帮助国民党运送几十万军队(因为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早已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阵势)。北京大学牛大勇教授说:这是“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一次战略空运”。(《历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4期89)应当指出,延安的如此空运并非一两次,而是许多次;例如贺龙说:“现在我们能坐美国飞机到处跑,延安的书报由美国的飞机往各地运送。”
(3)阻止追击。 1946年4-5月间,白崇禧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四平打败林彪部队,并乘胜追击,当孙立人部已接近哈尔滨,眼看就要全歼林彪部队、拿下整个东北之时,马歇尔却蛮横干扰,迫使蒋介石下了停战令,并把白崇禧调离战场。林彪部队得到喘息,很快获得新装备而重整旗鼓,但国军则士气丧失,一蹶不振。这是蒋介石一生最后悔的事之一。白崇禧之子、文学家白先勇著《父亲的憾恨》一文(载于台湾《当代》杂志)说:在马歇尔压力下,下停战令而非追击令,实为蒋氏后半生所有错误中的最大错误,“四平一战乃国共成败之枢纽。”
二战后欧美国家政府民众普遍反战厌战,面对这场中国的内战,美国认为,国民党在东北的军事进攻,有可能破坏雅尔塔格局。雅尔塔格局是美苏共同建立的国际秩序,怎么能被蒋介石破坏?如果支持蒋介石与中共和苏联的冲突,美国就可能与苏联直接对抗,这是美国极力想避免的。支持蒋介石政府必定消耗美国大量资源,美国不值得这么做。美国的战略重点是欧洲,美国认为 :失去欧洲的话,美国要保住自己也会日益困难。相反,即使失去整个亚洲,美国仍能生存,重整旗鼓,并把它重新夺回来。美国认为,即使在亚洲,中国也不重要。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所有需要遏制苏联的地区中,把远东排在最末一位。理由是 :第一,该地区距美国遥远,加之国民党政权的软弱,使美国在中国与苏联的竞争成为对美国不公平的竞争。第二,该地区的广袤和经济落后将使苏联无法有效地控制和实现有战略意义的政策目标。第三,莫斯科对远东也是鞭长莫及,无法利用该地区向别处进一步施加影响。美国确信苏俄才是中国最根本的敌人,中国有深厚的亲美民意基础,无论国民党执政还是共产党执政,今后都必须也必然与美国改善关系。
因此美国不支持蒋介石发动对中共的内战。早在1946年3月4日,马歇尔与阎锡山谈话。阎锡山不看好马歇尔的调解,马歇尔正色道:如果我失败,美国在中国的一切都将随我而去,那你们难保东北。阎说:岂止东北,华北也难保。这段话表明在调停之中,美国就已经决定,如果调停失败,美国将身处内战以外。
1946年5月24日周恩来与苏联大使馆参赞米克拉舍夫斯基交谈时说,国民党军队占领四平之后,马歇尔警告蒋介石 :美国不会帮助他向东北北部推进,蒋介石应该停留在长春一线。这就是历史上,当林彪在东北四平惨败,向黑龙江逃窜,并准备逃向苏联境内时,国民党军队却突然停止军事行动,不向北追赶,以至使林彪军队死灰复燃的内幕。因为正如杜鲁门承认的那样,马歇尔“提供了一份全面的报告,表明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指望得到俄国人的帮助。”苏联人认为,马歇尔不能不顾及1900—1901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时曾发生过的类似事例。那时满洲爆发了民间骚乱,其结果给俄罗斯建造的中东铁路造成巨大损失,俄国政府派谴军队到满洲保护俄国国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不少中国人担心苏联政府会采取同样的方式处理问题。马歇尔对这一切了解得清清楚楚,他认为假如苏军进入东北,这就会把美国政府逼到进退两难的境地 :要么给蒋介石提供直接的军事援助,而这会导致美苏之间的军事冲突。要么容忍苏军进入东北,而美国视而不见,不出兵中国。而这是对美国威信的一个沉重而致命的打击。
(4)武器禁运。从一开始,美国政府就三令五申不准国民党把美国武器用于打内战。据孙元良将军回忆说,八个美式装备的机械师空运北上后,只能得到仅供训练的弹药,不得已尽量采取守势。美国很快就实行了全面禁运,各部队奇缺军火。虽然在1948年一度解禁,但交货的时间与品种皆不兑现,这批姗姗来迟的军火,其中能用的很少。 “华北剿总”傅作义开箱时,发现数量不及批准的十分之一,而且多数器材残缺不全,有炮无架,有枪无膛,形同废铁,这是傅作义投降的主因。”
(5)宣布死亡。 1949年春夏之交,对于国民党来说则是危难之秋。然而此时它在东南、西南数省尚有重兵,准备重整旗鼓,负隅顽抗,以期东山再起。但就在如此关头,美国发表了宣判国民党政权最后死亡的《白皮书》,这被国民党人指为“背信弃义、落井下石”的杰作,对于其军心士气的至重打击,是可想而知的。那以后的国民党军队,很少用力抵抗,多是不战而降!颠簸迁徙中的国民党政府评论《白皮书》,音声颤抖而语无伦次:“若美国以白皮书为中美友好结局的一个档,则在我们节节失败的过程中,予我们精神上以极大的打击,这白皮书对我们中国等于落井下石。我认为美国不应该以落井下石的意义,结束中美关系。”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