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不同国家都曾经历过高速发展时期。高速发展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但也同时留下许多命题。2020年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发展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仅对当时人有启迪,也为后世人留下财富。这其中有许多道理,和哲学思辨暗合。中国古典哲学强调“有”和“无”的辩证关系,而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也可以以“有”和“无”加以概括。
  发展中不能只有政策,却无调整。今天中国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和一系列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是分不开的。但是,仅仅有政策远远不够。在政策出台后,如果不能对政策加以正确的解读,在实际运行中不能因地制宜、生动具体地体现政策,不能根据现实悄况对政策的实施加以调整,那么政策的精神就会被扭曲,政策的效果就会被打折扣。对政策的深入解读和灵活雀握,需要丰富的阅历和卓越的智慧。执政者也好,普通公民也罢,都应具备基础常识,都应具有普世价值理念。这些共识构成了现实具体场录中,依据不同条件加以调整的前提。发展不是一蹴而就,只有不断调整才能日趋完善,发展中不能只有政策,缺失调整。
  发展中不能只有景观,却无生活。发展让许多城乡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城市到农村,市容布貌、村容村貌都大不相同。全套的基础设施,优美的景观,在全国各地的城乡,都成为现实。物理景观的改变是真切地发生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当代神话。许多国际友人来到中国后,也都承认,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甚至一些远离家乡去异地工作的人,都对家乡的变化吃惊不已。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可忘记,这些巨大的变化,初衷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加充实,更有获得感和满足感。物质财富的巨大变化终究是为了精神的富足,精神的虚无和堕落会磨灭物质的价值和意义。发展不能只见物,却没有人。
  发展中不能只有经济,却无文化。有的人把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的增长,显然是曲解了发展的内涵,发展的目的是文明的进步。如果发展过程中,仅仅看到经济效益,却没有文化支撑,会导致文明空心化。文化会把一个时代的精华留存后世,文化会增添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内生魅力,文化会留下历史遗迹和故事传说,文化会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和符号。在发展中,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文化内涵,两者不可替代。文化的功效,或许短期难以显现,但是长期积淀,带来的影响异常深远。文化不仅可以为经济提供素材,而且还留下隽永的思想,这些思想会发扬光大。
  新的一年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发展过程千头万绪,但是依然需要沉淀和沉思。有和无,看似是一对矛盾体,但是却也辩证统一。把握好有和无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领悟到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表象,从现象看本质,同时也为新一年的发展留下哲思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