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个争议性极大的纪录片,后来被禁了,叫《通往北京的道路》。这部纪录片是在某视频网站上看到的,刚开始看的几分钟感觉还好,后来越看越不对,不禁出一身冷汗,幸好被封了。它讲述了五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外国人的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丁韪良的,他是美国派到中国的一个传教士,做到京师大学堂的首任西学总教习,二品顶戴,可以说是很高级别的“公务员”了。下面这段话,是他自己的话。在《北京被围目击记》的结尾,他写道:
  “假如让我在中国境内挑选任何地方以代替战费的赔偿,由中国割让给我们一个‘立足点’,那最好是海南岛,这是一个在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踏脚石。它只有西西里岛的一半大,但在出产方面可能是同样富饶。那样我们就有一个踏实的基地,使我们在有关中国前途的一切重大问题上有发言权……”
  丁韪良参与了《天津条约》的签订,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俄、美、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可是《通往北京的道路》里是怎么描述的呢?丁韪良胁迫清朝接受的,是一个“关于宗教宽容的条款”。这样描述简直滑天下之大稽。美国不费一兵一卒,践踏中国主权,攫取英法取得的一切特权,特别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本纪录片讲丁韪良参与谈判时,根本没有提到。

  同样,讲述威妥玛作为翻译,参与中英《天津条约》签订,也只讲英国在北京常驻公使这个内容,完全不提别的不平等条款,比如增开10个通商口岸,赔款400万两白银,长江开放给英国商船,对关税税则的修改。当时税则是怎么改的呢?根据《天津条约》,英法美三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鸦片贸易合法化,商税率进一步降低,一般进出口货物5,转口运销,只交2。5。鸦片以“洋药”的名义合法进口,税率为每一百斤30两。
  提到《北京条约》时,只说确立了公使驻京的原则,中英的《北京条约》有什么内容呢?割让九龙半岛,增加赔款至800万两,允许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租买土地,容许外商招聘汉人出洋,充当廉价劳工等等,这些当然也只字不提。
  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源,该片只是轻描淡写说了句“亚罗号事件”,问题是,更令人无法接受,在讲威妥玛的那集中,说战争目的是为了派驻公使,火烧圆明园是可以避免的误会,1860年的中英关系是和平、善意、合作的。
  纪录片的撰稿人说:包括天津条约在内,西方人争取的是跟中国平等,我们印象中的不平等条约,在西方人眼中是争取平等。难怪书中动情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威妥玛有一次在街上走,一个老人站在家门口,呼唤屋里的人出来看“洋鬼子”,威妥玛到老人面前纠正他,说这种叫法不礼貌,外国人是人,正常的人,不是鬼。
  那么怎么让中国人认同西方人不是蛮夷呢?参与《天津条约》谈判后,威妥玛的一个结论被该片引用:实现良好的两国关系,必须通过对中国政府施加让其不舒服但不带敌意的压力。我又想起了网友的那句评价:“我虽然是强奸犯,但是我是为了你好!”简直是强盗逻辑。
  该片还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细节,这里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的部分“知识分子”,多一些对民族与国家的情感,也许就能少编造,扭曲,传播与真实情况相悖的东西。我又念了一遍《别了,司徒雷登》,其中说:“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我想把问题留给大家:为什么我们早就能够告别司徒雷登,却总是告别不了他们。


  鹤壁市山城区经建投资有限公司
  网络评论员:薛飞